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锐意破冰 戮力攻坚 ——会东县老君洞“第一书记”唐川两年帮扶手记

凉山日报 2017-03-24 10:28 大字

□本报记者 毛永标

“世界滩王即将长眠白鹤滩水库之底,老君洞村的贫困也将掩埋在历史长河。”唐川说。

老君滩无人不知,而会东县老君洞村却人迹罕至。从金沙江对岸看过来,老君洞村的几个村落如同“膏药”般贴在悬崖峭壁上。

“险、闭、穷”一直是淌塘镇老君洞村的代名词,2015年,老君洞村列为会东县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村,2016年8月,县委“两新”组织工委副书记唐川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破冰之谈:扬起奋斗的风帆

从农村来的孩子更能体会农村的艰辛,唐川明白打油诗“路不通、水常断,结个果子地里烂,出门不想把家还”背后的期冀和心酸。环境的险峻、条件的落后、收入的微薄,已然让村民麻木。

扶贫先扶志。要融化贫困群众心里的“坚冰”,绝非易事。伴着老君滩吼声入睡,避着山头飞石攀走,进村以来,唐川一家一家的访,一人一人的谈,反反复复与他们谈现在、谈未来,谈庄稼,谈收入,谈子女,谈七个一批,谈两个百年目标……2015年国家扶贫日前夕的组织生活会上,他一次性缴纳了扶贫攻坚特殊党费1017元,向组织、向群众表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脱贫决心。帮扶单位县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多次进村与村“两委”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与村民结对认亲,连心牵手。如果你的真诚能让自己感动,必然引起共鸣。党员们、村民们“冷漠”的心结逐渐打开,心变得热乎起来,树立起“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奋发图强、不屈不挠”的老君洞精神,尝试改变。

唐川告诉记者,在老君洞村,他最怕的就是下坡,必须弯腰驼背地在岩石上小心翼翼地探索,稍不留意,眼镜就会掉落。为了保护好眼镜,他将镜架调得很窄,这样镜脚就紧紧地夹住两鬓,现在他取下眼镜,两鬓都有了一条深深的“沟壑”。他也趟过了群众心中的“沟壑”。

破难之举:扫荡发展的障碍

支部是农村的主心骨,强有力的支部是脱贫攻坚“发动机”。唐川把村级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在村里实行村组干部例会制度和专题党课集体学习制度,推行便民服务中心村干部轮流值班服务制度和村干部代办制度,支委成员联系培养后备干部、积极分子,成立流动党小组,通过微信、短信向务工人员宣传政策,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逐渐加强。

对老君洞村民来说,最直接受益的是交通。2015年8月25日,周加崇的两个女儿在田里劳动时不幸被滚落的飞石砸伤,13名青壮年用了4个小时才将他们送到通车的地方。这只是老君洞人们艰难跋涉的一个片断,村民们在这宽不足50公分的山路上跋涉了无数年。修通公路是一代代村民的心愿,但他们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村下是大江,村后是绝壁,凿开陡峭坚硬的石崖“难于上青天”。

“再难也要干,就是一寸一寸的凿,也得凿条路出来……”联系县领导、驻村工作组与镇村班子、党员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在近70度坡度的峭壁上挖掘,起点到终点高差1000米,工地下方又是村子和群众,安全犹为重要。唐川和两委干部“钉”在工地巡查协调,确保进度和安全;村民小组长值守村中,根据工程进展确定劳作范围和人畜避让炸炮作业;党员主动为工人服务。

2支施工队、5台挖掘机、4组钻工,耗资345万元,从早七点到晚八点,每天13个小时,人息机不停,钢钎断了一根又一根,机械换了一台又一台,公路一尺一尺的往前延伸……用时395天,这条11公里村道终于开通。

“老君洞通路了……”2016年11月,喜讯传来,22拐“天梯”嵌在绝壁上,第一次将村子与外界联到一起,村民喜极而泣。3月12日,记者看到,这里机械还在轰鸣,道路还在延伸,即将接通该村2组,天梯又拓展了6级。借助这条“登天路”,砖瓦建材源源不断进村来,村里终于建起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房屋改造一新。

增收之策:激荡奔康的动力

脱贫只是责任,奔康才是使命。唐川说,一定要把党和政府强农惠农、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变成强村富民的强大能量。他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反复思考论证,结合老君洞村的资源优势,决定搞一个涵盖短、中、长的“3+3+3+2”产业发展组合,着力提升蚕桑、甘蔗、畜牧3个传统产业,壮大核桃、沙仁、芒果3个生态产业,做大老鹰茶、广东果、小灰蕉3个特色产业,推动“三老”旅游品牌和家庭创业就业两项新兴产业起步。既解决好眼前增收问题,更为长远奔康作基础。

“政策好,唐书记的想法实在,我们都有信心跟着干。”在昆明多年打拼的80后周祥荣带着资金、信息返乡成立沙仁合作社,沿江开满了“山羊花”;在攀枝花经营芒果十多年的60后李明焕回来种植了30亩芒果,当起了名符其实的水果大户;走南闯北的90后小伙子邹应才已经拥有200多只“羊队伍”……

“我们村的发展基础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通社入户路、和灌溉用水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这就是我们以后的工作重点。”唐川说,全村4个社被陡坡和滑坡体分隔,仅1组的灌溉管渠就有700米经过滑坡体,因为滚石、滑坡,管渠经常断,他们没有气馁过,一边接一边想法保护管渠,希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难题。

“不靠救世主,不靠神仙皇帝,创造幸福全靠自己”,拿起锄镐向贫困抗争并赢下第一场有尊严的胜利,唐川和老君洞人又铿锵奔行在小康路上。

新闻推荐

母子忠孝仁爱名动巴蜀 光绪皇帝赏建任市陶牌坊

精美的陶牌坊3月15日,市文艺“双下”活动走进开江县。采风团听取了任市镇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弘扬的汇报,市镇“结对子·种文化”签字仪式后,考察了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位于该镇街口的陶牌坊。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