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都喝盖碗茶 成渝南有何异同

南充日报 2017-03-24 06:20 大字
□陈冠霖

3月20日,一名“茶博士”拎着壶嘴一米长的长嘴茶壶,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一群老人表演掺茶技艺, 只见他手中的长嘴茶壶上下翻飞, 各种高难度的掺茶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像这样的茶艺表演, 在南充的一些茶坊已是一景。

把茶馆专事泡茶续水的服务员称为“茶博士”, 最初出现在成都, 重庆和南充对于这些人的称呼却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 南充人把泡茶续水的服务员称为‘跑堂的\’。”长期关注南充历史文化变迁的省作家协会会员冯文广说,唐代,陆羽撰写《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博士”,这就是“茶博士”这一称呼的由来。过去,在成都的高档茶馆, 泡茶续水的服务员被称为“茶博士”,在成都一般的茶馆,他们被称为“堂倌”;在南充沿江或乡下的茶馆里, 他们被称为“跑堂的”或“堂倌”;在重庆的茶馆里,他们被称为“幺师”。如今,不论成渝或南充,他们被称为“师傅”或“服务员”。

以前, 嘉陵江下游的重庆码头茶馆遍布, 与之相对应的是,嘉陵江上游的南充沿岸,也是茶馆云集。“当时, 嘉陵江南充段沿江开铺子的老板还会开茶馆招揽生意。” 冯文广说,上世纪60年代, 南充已有用长嘴茶壶泡盖碗茶的茶馆,而且,这些茶馆从重庆、 成都等地招募一些师傅, 教授茶馆人员茶艺和规矩。

冯文广说,比如,在给客人斟茶时,其中就有讲究,茶壶嘴一定不能对着客人。 壶嘴谐音“虎嘴”,对着客人不敬;还可避免壶嘴有开水溢出惊吓了客人。他说,“那时,嘉陵江南充段码头业务繁忙, 上下游来往频繁,来自各地的人都有,如果不按规矩做事, 客人就会觉得茶馆不讲规矩, 生意会受到影响。”

对于重庆码头旧时的茶馆, 重庆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嘉陵江边一条街》一书如此描述:“坡上,有摆着竹桌竹椅、卖盖碗茶的茶铺,它是水手、搬运工上岸下船时休息的场所,是街坊老友摆 ‘龙门阵\’ 的好地方”。对此,南充一位老人用他的记忆予以了印证。

“当年,我从南充行船到重庆,抵达码头等货,往往一等就是半个月。”现年96岁的刘芝义家住顺庆区中城街道滨江社区,他从14岁起,在嘉陵江边当纤夫,后来当船工,驾船往来于南充与重庆之间。1956年,35岁的刘芝义第一次驾船到重庆,在等货的空闲中,他与来自嘉陵江沿岸各地的船工, 认识或不认识,围坐一桌,一人一碗盖碗茶,“侃大山”到天昏地暗。

茶馆不仅是聊天的地方,也是表演的场所。 彼时, 在重庆,表演评书、竹琴、扬琴的茶馆比比皆是。在南充,民间曲艺同样活跃于茶馆间。此外,茶馆还是一个信息集散地。 市地志办编审科科长袁渊明说,“清末、民国时期,不同行业的人在茶馆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他说,那个时代,七十二行, 行行都把茶馆当成结交聚会的去处。

在南充生活了几十年的冯文广, 熟知南充茶馆的这段变迁史。他说,南充的茶馆从最初喝茶聊天的场所, 逐渐演变为集餐饮、 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生活休闲场所, 既有重庆老茶馆社交、娱乐的特点,又吸收了成都茶馆长嘴茶壶表演的特色。在茶馆里,可看众生相,也可看到各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影响。

新闻推荐

筑牢“防火墙”打造“清风利州”

本报讯(何涛记者刘俊)近日,记者从利州区纪委获悉,该区通过划清廉洁“责任线”、打造廉洁“服务圈”、筑牢廉洁“防火墙”等措施,打造廉洁名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利州区坚持以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