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路径扫描

甘肃日报 2017-01-10 00:00 大字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路径扫描

甘肃省轻工研究院食品发酵重点实验室瞄准市场,积极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本报通讯员苏海龙

本报记者秦娜

科研院所,由于集聚了大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承担着主要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工作,因此在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甘肃省公益类科研院所不断升级,转制院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民营科研院所活力迸发,新型研发组织异军突起,在迈向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同时,为适应行业发展,企业牵头创办的科研院所应运而生,更是将科研与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省属科研院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前,记者走访了甘肃省部分典型科研院所,探究这些院所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众多省属科研院所发展提供可循之法。

升级: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新年伊始,省科技情报所的科研人员就分赴各大企业,为编制产业创新图谱进行调研。年,省科技情报所首次启动甘肃省企业技术路线图编制,由于对科技项目选择和创新集群建设具有明显的前驱意义,技术路线图备受甘肃省骨干企业关注,而这也成为省科技情报所创新科技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成立于年的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建立的首个地方科研机构。作为一家老牌的公益性科研院所,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就成了院所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研究所得到了省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提升了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通过创新手段和强化服务,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信息服务,增强了科技决策的信息化水平。”省科技情报所党总支书记张兴堂介绍。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省科技情报所主动“出击”,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团队、创新产业培育、创新集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政策研究和科学评估,将战略研究作为政府与企业对接的桥梁。陆续发布了《科技发展蓝皮书》《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等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与国家科技评估创新中心联合建设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综合评价理论及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提升了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单一的科技服务已不能满足决策主体和创新主体的要求,科技服务必须集成化和职业化。”张兴堂分析道。对此,省科技情报所打造了超市化的“科聚网”电子商务平台,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服务站、科技文献与档案、科学仪器与设施、科技项目与成果、科技报告与专利等服务全部商品化,构建起了“分散持有、集中管理、统一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建成了科技资源大数据中心。

目前,进驻科研机构已达到家,上架服务产品项,入网科学仪器台(套),入库科技专家名,发布科技成果1万余项,已累计为多个用户提供科技服务2万余项,初具电商规模。省科技情报所也已成为全省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战略研究中心和科技评价评估中心。

转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省化工研究院是一家专门从事化工和民爆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院所,在苯酚衍生物、光引发剂、聚合物单体、化工中间体等领域拥有一系列特色产品。年,省化工研究院实现收入万元,而在年,这个数字还只是余万元。

省化工研究院院长梁锐把近几年院所收入的持续增长归结于“转制”。年,省化工研究院与省内其他几家科研院所陆续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转制后,省化工研究院着手干了几件“大事儿”。在管理方面,优化了机构设置,强化了内部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共投入余万元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了科研环境。在科研方面,加快科技平台建设,目前拥有的甘肃省精细化学品中试基地、甘肃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等个科技平台中,年以后建立的就有个;加强资质建设,在民用爆破行业、分析检测、工程咨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资质。产业方面,为三家全资子公司实行简政放权,支持下属公司依托法人独立经营,并建立形成了适合公司经营模式的运行管理体系。

很快,改制带来的变化就显现出来。首先是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事业编制思想转为企业运营思维;其次是目标责任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使得员工工作作风大为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院所创新氛围发生了变化。“过去科研人员只注重研究,不注重技术的转移转化,纯粹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转制后,逼迫大家认清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的定位,在于技术成果的转化。”梁锐告诉记者。

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省化工院还出台了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制定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制度涉及专利申请、论文发表、成果奖励、项目申报及实施等,并且不断提高奖励基数。“以前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改制后‘干与不干,表象干完与深入干完\’之间的不同都直接体现在奖励结果上。”梁锐说。

转制带来的红利持续放大,院所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实现了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双丰收”。近5年,省化工院获科研立项项,获批项目资金余万元;申请专利件,获得专利授权件,占建院以来总数的.7%;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励项,占建院以来获奖总数的%。与此同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兰金公司每年产值超过万,已在甘肃民爆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其他两个公司也都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从事业到企业的身份转变,使转制院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激发了科研人员面向市场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技术开发的市场导向从本质上得以确立。目前,甘肃省转制科研机构均已实现企业化转制,以技术经济效益为主,生产经营活动收入占主体。

创新:实现优势资源高值利用

最近,有一件事儿令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常青很高兴,研究所作为西部唯一一家科研院所,参与到上海科创中心创新功能平台的建设中,这对于民营科研院所来说实属不易。

分科所的“声名远扬”,是源于它在专业领域的建树。年,原兰州大学校长、分析化学家胡之德教授带领团队,创办了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成为甘肃省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研院所的代表,并逐渐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将技术优势和西部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实现优势资源的高值利用就是我们的特色。”常青介绍,根据兰州大学化学专业的功能和分类,研究所将科研方向分成三大板块:依托分析化学优势,成立甘肃国信润达分析测试中心,专门从事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方检测,取得了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在有机化学领域,组建了中科安泰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年生产多根各种类型色谱柱的能力,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色谱柱生产基地;在物理化学领域,成立甘肃中科药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围绕石化产业、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链延伸,开展稀贵金属萃取与利用等科研攻关,已取得填补国家空白的多项产业化成果。

可以说,在分科所,每一项技术都有相应的产业化方向,而且与甘肃省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在金川公司等企业升级过程中都有分科所的身影。近年来,分科所三大板块都保持着年均%的增速,并成功孵化了多个项目,已经由孵化器转变为加速器。

年,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兰州分科所邀请何鸣元等位两院院士,发起组建了“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这一堪称“豪华阵容”的智库团队,成立之初就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新能源体系,延伸产业链并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举办“院士西部行”活动,已经成功对接青海海盐利用等新能源项目。

“利用科研院所的资源引智到西部,与企业对接,形成技术、产业后再进行输出,这种新模式对甘肃乃至西部创新发展是最为有效的。”常青说。

开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在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张樱山的办公室里,记者品尝到了研究院的最新研发成果——当归茶。这种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要成分的饮品,除了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外,由于在研发中很好地中和了中药味道,使口感、色泽等更加符合现代人饮用习惯。目前,当归茶正在陇西一家企业进行转化。

除了当归茶,研究院成立2年多来,已经有枸杞软糖、厥麻系列食品、排铅保健品等余项成果成功转化。这对于转化周期相对较长的医药领域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年,在省发改委的组织下,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甘肃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了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成为甘肃省为数不多的由企业牵头成立的科研院所。由于有了企业的背景,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广阔的市场。

“与其他科研院所相比,我们最大的创新在于搭建了一个集科研院所、研究院和企业于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张樱山介绍,一方面,研究院面向全省医药类科研院所,征集可以转化或者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项目,给予万元—万元的中试科研经费支持,研发成功后,再对接企业进行转化;另一方面,研究院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组织相关科研力量,研发成熟后再交给企业进行转化。“这样一来,相当于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两端,实现了无缝对接。”张樱山说。

至于到底研发什么、转化什么?也是通过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三方共同招标决定。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等方面进行判断,并请业内专家进行把关,以评审方式进行筛选立项,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目前,研究院共征集项目余项,其中余项已在平台上进行推进。

在张樱山的这张项目表上,记者发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张晓刚教授的“消肿定痛贴”、武权生教授的“固本止血颗粒”等甘肃省名中医、名专家的“名方”都在其中。“以往,由于缺乏与企业对接,这些‘名医名方\’、医院制剂往往压在‘箱底\’,受益人群有限,现在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这些名方有机会实现产业化。”张樱山说,针对药品开发时间较长的特点,目前研究院已形成了转化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梯队。

除了新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院还在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等领域展开攻关。“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大健康产业,甘肃又有这么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研究院未来大有可为。”张樱山说。

据统计,截至年,甘肃省家研究机构收入总额.5亿元,较年增长.%,其中科技活动收入增长.%;共申请专利件,较年增长.1%;授权专利件,增长.2%。“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科研机构在人才队伍、科技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院所收入、科技课题和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实现了快速增长。

新闻推荐

【滴水藏海】惠在当厄

【滴水藏海】惠在当厄叶春雷古人日:“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意思是,施恩无所谓大,关键要急人所难。俗语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庐山会议后,彭德怀离开庐山返回北京时谁也不敢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