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梁晓声:“人性的理想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定西日报 2017-01-16 00:00 大字

□张慧

初见梁晓声,我大大吃了一惊。那时我们聚集在南昌前湖宾馆迎宾大楼前,准备合影。有人小声说:“作家梁晓声来了!”我循声前望,看见人群中有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肩挎一个老土的布包,动作稍有迟钝,已经算不上中年人。我猜测他该是梁晓声了。

他就是梁晓声?写过《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的红卫兵梁晓声?写过《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的知青梁晓声?我心目中的梁晓声,从来都是他的小说中风华正茂的红卫兵、壮志凌云的兵团战士,我想象中的梁晓声,是为祖国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知青英雄曹铁强、刘迈克啊,为什么今天变成了这样!

是不是写作累的?我最初判断。

后来一想,其实是我错了。我忘记了岁月无情,人生规律无情。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不仅梁晓声老了,红卫兵们老了,下乡知青们老了,连当年的理想和誓言都老了。不老的,是作家奉献给人们的不朽作品,还有一个时代赋予一代人的不朽精神!

与王安忆一样,梁晓声现在也是身兼二职,作家之外,还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文学创作课程。当梁晓声坐在讲台的时候,他似乎成了另一个人,他的眼睛放射着睿智和灵敏的光芒,他的语言不再迟钝而是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他的思想如流动的钢焰迸发出灼目的火花。

梁晓声一直以来以平民立场关注着社会,敢言常人之不敢言。他以《文学与人》为题,从“人文”这个中心词慢慢铺展开去,阐释中外文学“人文思想”的深刻内涵。他说,什么是人文?就是关于人的文化、人性的文化、人性的发育史。抽出人性,人文就缺乏了内核。人文是由人道主义、同情心、爱心、公正、平等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准则所组成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完全,突出的表现是人文教育的缺失。这个教育我不单指对青少年的教育,还包括对公民的教育,对党的成员和干部的教育。人性的理想主义永远不会过时,也不会多余。

他坦言,从当下许多丑恶现象中,我们看到了人文教育的缺失。现在的中国孩子人手一机,而外国的孩子是人手一书。许多人信奉“娱乐至死”,如此娱乐,必致死,罗马就是在浮华中死去的。人的变态源于文化的缺失,如多读点《木木》,多读点《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年红卫兵的行为就不会那样充满戾气,现在的人也不会做出那么多鸡鸣狗盗的事情来。

谈到作家的品质,梁晓声用手按住了胸口:作为文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良心、善良。善良包含对同胞命运的关注和同情,我们总归是用笔在写他人,而不是写自己,还包含看社会、看时代的理性。“善良”这个词我觉得是善和理性的结合,尤其是“良”字,就包括理性。我们不大可能看到,一个人是非理性的同时又是善良的。

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感受时,他说,我的写作是从爱好到经历表达,再到情感表达,到情怀。在大家认为社会比较浮躁时,我在思考文学应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作家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在小说创作之外,我还写了关注社会问题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等等时评文章。

在与大家的交流环节,我向作家提了一个问题:在《今夜有暴风雪》里,我看到了浓郁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也看到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今夜有暴风雪》这个小说名是否另有含义?梁晓声作答:“有两层寓意,一是自然环境——北大荒特有的暴风雪;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左\’倾狂飙席卷全国。”我在小说中尽力渲染暴风雪的恐怖,通过叙写人们与它的抗争,映衬知识青年艰苦卓绝奋斗的悲壮。

梁晓声也匆匆走了。我望着他略显苍老的背影,心中默念:老师,多保重,别太累了!

新闻推荐

土地流转激发脱贫活力——漳县***精准脱贫纪实之六■本报通讯员何继强

漳县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能人带动、龙头企业拉动、农民合作社带动、优惠政策促动等形式,加快农村土地向规模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