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去烦苛定律例惩治贪官

潍坊晚报 2016-12-25 00:00 大字

房可壮曾三次避世隐居。第一次是在偕园,第二次是在龙居山。第三次是明崇祯十五年(),他因会推风波被贬,去诸城九仙山隐居,时间四年余,直到清朝建立,清顺治三年(),房可壮被清廷起用,为清初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中伤罢官放归时局动荡隐深山

明崇祯十五年()会推风波中,房可壮被谗言中伤,惨遭下狱,随后罢官放归。这时期,政局日趋动荡,清军逼近山海关,农民起义势成燎原,大明王朝似厦将倾,岌岌可危。罢官在青州老家的房可壮仍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发展。

一天,房可壮来到准提庵,与住持谈及时局。准提庵是明天启三年()冬,房可壮在家养病时在北关迤东建造的寺庙,希望准提菩萨庇护众生。住持说道:“依贫僧所见,目前,清兵势重而猛烈,李闯又以倒海之势攻城占地,不管哪一方来,顺则不甘,抗则无力,尊公应回避一下方为上策。”

房可壮点头称是,叹息道:“国家到如此地步,实无良策了。袁崇焕足以抵御外虏,却被斫刑,而今朝中谁能用兵?更何况内外交讧,怕是江山难保了!如何回避,还请大师指点迷津。”

住持手拈佛珠说道:“依贫僧推算,尊公应去东方,居深山以避其锋。青州府诸城东南有座九仙山,十分僻静,风景奇秀,不减雁荡,山上有个侔云寺,其住持与贫僧至交甚深,公去他院暂居为好。”房可壮依计而行。

九仙山在诸城东南部(今属五莲)。相传汉明帝时,“有九老人饮酒万寿峰下,一日同化去”而成仙,因而得名“九仙山”。此山群峰峭削,奇石突兀,云雾迷漫,得水之胜,林木华滋。其东南临海,山间冬暖夏凉,古建筑有著名的孙膑书院,深藏山中。邱玉常、邱石常兄弟的别墅则建于山麓。

房可壮与诸城邱志充是乡举同年,交谊深厚。邱志充于天启间被魏忠贤陷害入狱,直至崇祯五年()被处死。其长子邱玉常、次子邱石常曾向房可壮哭诉经过。房可壮得知后十分痛心。他对邱氏兄弟进行安慰和鼓励,两家关系亲密,时有书信往来。

房可壮来到了九仙山,结草为庐,辟地开园,携一仆一童准备久居。他在此或看书,或漫步,或垂钓,或吟诗。玉常、石常兄弟常与之伴游。

应诏出山疏参闽抚成为国家最高监察长官

清顺治三年(),经骆养性、金之俊等人推荐,清廷下诏起用房可壮。他深思熟虑之后,应召赴任,先任大理寺卿,又转刑部侍郎。在刑部任上,房可壮“奏定律例,去烦苛,尚宽大”,为国为民的新法规对于一个新兴王朝十分必要。转副都御史后,他“绝馈遗,惩贪墨,抗疏论列势要,百僚肃然”,为清初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任职期间,他揭发了福建巡抚张学圣、宁夏巡抚孙茂兰的刚愎贪婪罪行,并参处了一批地方贪官。

清顺治九年(),顺治帝敕谕都察院,令其对各衙门分别以善恶是非督查要员。经督查,十一月十七,都察院房可壮等上疏,弹劾福建巡抚张学圣。疏文说:

郑成功所以不降,乃闽抚张学圣贪秽启之。张学圣在闽数年间,不能张国威而布皇恩,在探知郑成功率军远出之时,贪其厚赀,率军直入其老巢,席卷其所有,致使郑成功以索取原物为由名,称兵煽祸。又不闻学圣整军遏剿,只借出巡之名远避,且谢事以养病,任地方之靡烂,弥救无术,误国酿乱。而福建按臣王应元亦明知抚臣之贪,而又无一言上奏,亦有罪过。

疏上后,顺治帝令吏、兵二部察议,贪秽大僚张学圣被撤职法办。房可壮等此疏,主要在于参劾张学圣的贪婪行为,同时涉及到郑成功的活动轨迹。

郑成功自幼读书习武,以报国为大志。清廷初入关有意招抚郑成功,赍使敕封成功为海澄公,其父郑芝龙也写信给儿子成功,劝其降清,被成功拒绝。《清史稿·郑成功传》说:“成功初无意受抚,乃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郑成功率军在闽南建立起抗清基地。张学圣作为巡抚,本应对郑成功的行动有所防范,或布朝廷抚偱之意,或张国威严阵以待。然而,张学圣大政方向没有,却小心眼地瞅郑氏的财物。郑成功以海上贸易优势积累了大量财产,由兵守护。清顺治六年(),郑成功进驻潮州。张学圣与巡道黄澍、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早就对郑氏家族的巨额财富垂涎三尺,获悉郑成功主力南下,厦门空虚,清顺治八年()闰二月,张学圣等调集军队,乘战船渡海偷袭厦门,一举得手。

厦门失守,更激发了郑成功的抗清意志,并以此为口实,声讨清政府、福建巡抚及布政司衙门,大举反清。面对郑军的强大攻势,张学圣却采取了躲避手段,或曰“出巡”,或称病谢事,置地方于不顾,酿成了严重的恶果,使清廷刚刚趋向全国统一的局面大受影响。

清顺治九年(),房可壮晋升为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成为国家最高监察长官。当时,顺治帝亲政不久,乐于射猎,崇信佛教,怠疏朝政;满洲贵族大量圈占土地;国家赋税的重负使老百姓困苦流离。针对这些弊端,房可壮上《请隆治安永图疏》。此疏以“天人感应”之说,劝戒顺治帝勤政爱民,“停省游猎,屏息旁流,减不急之费,广钦恤之仁”。疏论“甸辅之地以圈占而流移;环海之间以兵赋而疲惫”,致使“民生困苦极矣”。房可壮直言抗疏,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其疏对抑制时弊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无赖子门前敲诈故伎重演讨得一顿棍棒

清初的一个夏天,房阁老正在书斋看书。忽有家人来报,说一个疯汉在门口闹事,非要两银子不可。阁老说:“一个疯汉怎么还知道要银子呢?”家人说:“这人不是真疯,而是个有名的无赖,在城里街面上胡混撒泼。他找到门上,我们以为是要饭的,给他些干粮,他不要,大大咧咧地说要纹银两才走。我们不给他,他就装疯假魔,还骂老爷不仗义。”房阁老听后,冷笑一声道:“对这种人还讲仗义,把他乱棍打走,让他清醒清醒头脑。”几个家人应声而出,各拿木杖,把无赖子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了。

原来,这无赖子也是富家子弟,只因父母双亡,家庭衰落,他不愿自食其力,便四处讨要,大家起初可怜他,给他点好吃的,或给点小钱,可是这人不知好歹,胃口越来越大,逐渐学会了耍赖皮并行凶作恶,人人避之。因为一般人家他都要遍了,也没大油水,便想去大户人家试试。

他之所以敢去房阁老处敲诈,是因为他之前在冯府轻松得了便宜。

他起初到冯府时竟横眉竖目,向门人要钱。一开始门人好言劝他离开,并给了他二两银子。哪知无赖子嫌给得少,越吵越起劲,惊动了冯阁老。冯阁老问明了情由,笑着对家人说:“唉!这人是缺钱了,给他两银子打发他走吧。”就这样,无赖子在冯府白得了两银子。

无赖得意忘形,以为敲诈这一招还真行,这才又到房府故伎重演,不料得到的却是一顿棍棒。

新闻推荐

老人家中珍藏明代圣旨盒

是祖上受封时装圣旨的盒子,距今已有近年历史奎文区中和园小区的刘宝生老人家,珍藏着一个明代嘉靖二年(年)的“雕龙圣旨盒”,距今已有年历史。经专家鉴定,此圣旨盒为真品。当年朝廷给潍县东关后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