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王有亮口述: 做这活必须把性格磨没了

齐鲁晚报 2016-12-31 00:00 大字

上世纪年代,赵振茂(中)在给年轻的王有亮(右)讲解青铜器左:碎成几十瓣的青铜卣(音yǒu)右:修复后的青铜卣马踏飞燕是我师傅修的,好像刚出土就送到我们这儿来。碎了好像是,主要是腿,因为它身子比较厚,几条腿比较单薄,主要就是腿损坏了。拿过来以后,师傅不知道它是一个什么形状,而且它损坏了以后断口都有锈,对茬的时候就不会那么严丝合缝。所以,对形费了劲。后来沿着断茬给焊上了,结果这个马立不起来,它一条腿是落地的,它老歪。我师傅就琢磨,突然间发现,过去铸造时腿里头有矾土,碎了以后矾土流失,它就成空的了,空了以后重力不对,然后往里填了矾土。焊完就能立住了。力道掌握得非常好,就这一点平衡。就说老祖宗还是有本事。

现在甘肃省博物馆还展,展厅一进门就是这马踏飞燕。

这个修好了以后,他也没有说觉得自己多骄傲,就是修好一件文物,心里肯定非常有成就感。

我修过的文物,我都喜爱,你必须得喜爱,要不喜爱,你就对它不珍惜,干出的活也不会太漂亮。有一个故宫从湖南收的青铜卣,是个提梁卣,可是呢,碎片里面就没有这个提梁。反正那碎得挺厉害的,整物应该是厘米见方,碎得都是跟蚕豆那么大小,就一点一点弄,费了挺大劲,跟赵师傅学的所有的招数都用上了。

开始是有点发憷,可是师傅那会儿把所有的工艺和手段都教给我了,就是按照这个步骤一步一步来。修完以后,感觉比较难的是拼接和做锈,我们行话叫做旧。这两个工艺难度大一点。拼接就按照程序来,按照它碎片上边的花纹、颜色,还有它的薄厚,比对这些特点,给它衔接上,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拼。拼了四五个小块,然后连接成一个大块,拼了有六七组大块,最后整体再给它焊接上。修复花了小一年时间,别的活儿好像没怎么干,几乎天天都做这个。

碎成这样,如果说让你来修复,这件器物肯定是重器。后来我听业务部门跟我讲,这种花纹的提梁卣,全国可能也就一两件。蜥蜴纹饰很少,青铜器上一般都是饕餮纹,这个你说是蜥蜴吧,还有些变化,就是跟小蛇似的,就是变种。我们院里头没有这类型的器物,修好了等于我们馆里头也添了一件好东西。

要说最难,哪一步都难。你整形,钳工那点活儿也得会。变形了,你得给它正形。它是旧的,你正不好它就会裂,你对它又不能造成损坏;拼接,相对来讲,拼接跟做旧这两道工序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拼接吧,一大堆碎片,就跟小孩玩儿那拼图一样。拼图它是规整的,是标准件。你这个它都是不标准的;做旧呢,你要不学个三百、五百的话很难做好。做旧这个难度在哪儿,比如说一件器物,你看它是绿锈,它绝对不是纯绿,里边多少是有黄的,有红的,有各种颜色,就跟画油画似的。这当中师傅教也教不来,他说了,这里边欠点红,你弄吧,你添多少,你怎么抹都不对,那色怎么都不对。就得靠你感悟,你的经验。不会做的时候,恨不得俩星期你调不出一个色来,着急,天天着死急。然后呢,就是等你经验够了以后,你再去做,那就是手到擒来。

做这活就害怕慌,着急。必须得把性格磨没了,没有棱角了。干我们这行别偷懒,你干得越少越不行。就得多干,你没悟性的必须得多干,才能找出这个感觉来。

新闻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出版讲述顶级修复师与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萧寒主编绿妖撰稿严明摄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