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推行火葬,腾出好地种庄稼

齐鲁晚报 2016-12-02 00:00 大字

□陈莹

我小的时候,咱们这一片兴起了扒坟运动,此举惊世骇俗,震古烁今。

那几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跑去坡地坟场看热闹,成了一项新鲜而刺激的娱乐节目。与从事其他劳动有所不同,扒坟的社员因为工作场地固定,所以能够“一心二用”,可以边干活边听“戏匣子”(半导体收音机)。有个细节我记忆犹新:一大群灰头土脸的半大小子,围拢在坟坑四周,瞪大滴溜乱转的眼睛,期待着宝贝出土;同时又支棱起耳朵,津津有味地听侯宝林的相声《夜行记》。侯宝林在“文革”中备受折腾,其作品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刚刚解禁。这是我第一次听侯大师的相声,乐不可支。如此算来,扒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

扒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行火葬,腾出好地种庄稼,不让死人争活人的口粮田。殡葬改革初始,一般人难以接受,阻力重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别说是普通百姓,连那些声名显赫的高官,也希望“活着尽忠,死了尽孝”,全身入土。掘人祖坟的做法,古往今来都是见不得人的阴招,不仅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对后人亦属奇耻大辱。然而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扒坟的调子起得很高,上升到“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革命需要。尽管众人对扒坟之举存有抵触情绪,然而又有哪个“花岗岩头脑”敢螳臂当车呢?

那些有名有姓的坟堆,比如张家林、李家林,由于子孙繁衍、香火旺盛,家族中有人操心,在山沟或高坡处选好了“风水宝地”,将列祖列宗整体挪移,乔迁新居。剩余的皆为无名之坟,要么身后无嗣,要么后人失联。

于是,一双双粗壮的大手,操起钢钎、铁锹、撬棍、斧锤,肆无忌惮地向无名之坟掘进,长驱直入。“阴曹地府”的光景,让土包子们眼界大开。有的墓室豪华如宫殿,石门铁锁,厚棺细椁,陪葬丰厚;有的坟穴寒酸如菜窖,薄板破席,淤泥覆没,四壁空空。一个个不知安睡了几世几载的阴魂,忽然被莫名其妙地暴力搅扰,无论贵贱尊卑,赤贫豪富,结局别无二致:骷髅七零八落,骨殖随处可见,金戒指、银耳环、土陶罐、铜制钱、烟袋锅子、梳妆镜子等只要一露头,一律被哄抢洗劫。

整齐方正的墓石被逐一起出,垒猪圈,盖牛棚。优质硬木的棺材板子,改成粪车、牛槽、库房门;粗劣散架的棺材则随地丢弃,被胆大的社员捡回家去填炉膛。俺村有个小名儿叫“大和尚”的老汉,在当街的官井旁边,糊个泥巴炉子,长期劈棺材板烧水泡茶,难闻的气味满大街飘荡。有人吓唬他,你夜里睡觉小心点儿,提防那些死鬼把你抬了去。“大和尚”不管这一套,依旧噼里啪啦地烧火,稀里呼噜地喝茶。

都说虎死如羊,人死如虎,然而面对那些标本一般的骷髅,谁还会心存敬畏呢?套改一首咏石灰的名诗,正好对应此情此景:“千凿万撬出阴间,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魂无影,功名利禄化云烟。”

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了曾经冥顽不化的老乡。火葬在乡间逐渐推行,短短几年迅速普及。

我曾问过许多人,谁能说出自己曾祖父的名讳,结果少有人知。三代之后,谁知你乃何方神圣?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占多何用?人生苦短,孝在当下。孝老爱亲,胜过烧香拜佛;厚养薄葬,理当蔚然成风。扒坟旧事,可作警钟,敲醒贪婪者的痴梦。

再奢华的墓穴,再丰厚的陪葬,迟早灰飞烟灭,何必枉费心机?“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就需三尺宽。房子修得再好,那只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子才是你永久的家啊!”此话虽出自小品调侃,却一针见血,“刨到了祖坟上”。

新闻推荐

血管外科微创打通“生命通道” 青年专家激情挥洒在黄岛热土,带领团队攻克国内尖端诊疗技术

本报记者刘腾腾常言道,血管有多强,寿命就有多长,血管与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血管健康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畅通。血管一旦开始阻塞、老化,就可能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随之衰退。我们最常见的脑血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