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将霾纳灾害,千万不要成了谁的挡箭牌!

甘肃经济日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董双双

日夜间起,华北中南部将再迎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日夜间起,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静稳形势再次建立,将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日白天开始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散。雾霾到底是气象灾害还是人为污染?近日,北京市将霾写入《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引发气象、环保方面专家的讨论。(月日新京报)这件事之所以会引发争议,焦点在于霾是气象现象还是人为污染。《气象法》中针对“气象灾害”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其中不包括“霾”。那么,霾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霾的发生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适宜的气象条件,也有人为的影响,比如污染物,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互为作用,但是,说到底,人为的影响加剧了霾的危害与影响,最终形成重污染天气。

其实,引发争论的背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霾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将其纳入《条例》引起重视也好,采取其他措施也罢,只要环境好了,晴朗的天多了,争议自然就没了。但是,担心就在纸上的条条框框不少,效果却看不见。虽然,官方强调,将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不改变“政府统筹、部门各负其责”现有治理的工作格局,但漏洞也出来了:首先,将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强调“霾”的气象因素,夸大气象影响、掩盖人为排放引起大气污染的本质问题,误导了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知;其次,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会造成污染者“依法脱责”等问题,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再次,将“霾”纳入“气象灾害”范畴,很可能给人造成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意“靠天吃饭”、推卸责任的印象,削弱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果,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这些漏洞很可能在实践中给治霾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掣肘,也可能成为某些部门、企业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到时候,就不仅仅是引发争议的事了,争议的存在说明公众对这件事还很在乎,在看不到任何结果后,就只能剩下一句“呵呵”的漠然了。

将霾纳灾害,初衷虽好,但实施过程中真的不要成了谁的挡箭牌。

新闻推荐

兰州铁路口岸正式开通

甘肃经济日报讯(记者李明娟)月8日,兰州新区管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兰州铁路口岸正式开通,同时对“兰州号”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兰州号”中亚班列年共开行列,年以来,截至月8日共开行列,已成为中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