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青春”。这些被中介从云南等地招来的孩子,拥挤在“中国服装之都”江苏常熟的一些服装作坊里,没日没夜地干着繁重的工作,不到年底领不到工资,不听话还会挨打。这段视频经

齐鲁晚报 2016-11-25 00:00 大字

一段不足十分钟的视频,清晰呈现了常熟童工“被榨尽的青春”。这些被中介从云南等地招来的孩子,拥挤在“中国服装之都”江苏常熟的一些服装作坊里,没日没夜地干着繁重的工作,不到年底领不到工资,不听话还会挨打。这段视频经由《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官微转发,在舆论场引起巨大轰动。

□王学钧

童工现象由来已久,媒体也时有报道。尽管如此,当这一“传统”话题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激活的时候,围观者依然义愤填膺。《新京报》评论文章《服装之都“倒卖童工”是法治社会之耻》严厉地谴责道:“企业非法使用童工,甚至粗暴践踏员工权益;孩子们如同成了被奴役的奴隶,被肆意盘剥。这是法治社会之耻,更是职能部门之耻。”搜狐快评《常熟童工是国家文明底线的失守》直斥常熟童工为“现实中的工奴”,认为常熟童工的存在“击穿了国家文明的底线”,如果对此“波澜不惊”,只能说明“人心的萎靡不振令人发指”。

相比之下,有些评论要“理性”得多。《京华时报》评论文章《童工问题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认为,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来讲,使用童工都必须被谴责,但“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有那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甚至‘乐于\’当童工,一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人民网《童工问题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一文认为,童工问题关乎道德,更关乎“出路”,“一件事情简单从道德层面来否定很容易,但是对被‘解救\’的童工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会对你的道德表示感谢,因为你让他们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他们又得回到山村里的贫寒生活,干那些不能挣钱还更加辛苦的农活。”凤凰评论《我为何反对粗暴地“解救”童工》一文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出来做童工,是“农村孩子在无奈之中的自我救赎之举”。“解救”童工,不能只考虑城市的“颜面”。

很快,这种“理性”便受到了有些论者的抨击。澎湃社论《正视童工问题,否则何谈解决?》指出,揭示童工问题是为引起全社会对贫穷、辍学问题的关注,那种“是你揭露出的童工问题,所以你来解决童工问题”的论调,是对媒体责任的绑架,也混淆了报道贫困和解决贫困,其背后的“眼不见心不烦”的冷漠更是值得警惕的。《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关注“常熟童工事件”千万别虚焦》强调,“那种认为禁止未成年人打工是害了他们的看法,经不起丝毫推敲。这种廉价同情,不合情理也不合法治要义。对童工最好的同情,应该是呵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那么,童工现象究竟该如何治理呢?《法制晚报》评论文章《童工问题关键在当地政府的责任心》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监管不严,要制止使用童工,必须依法对非法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并对涉及服装、建筑、电子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童工“禁而不止”显现地方政府监管漏洞》认为,“除了童工流入地的政府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管以外,还须流出地政府严把关。”《检察日报》评论文章《该如何避免非法使用童工现象?》认为,“法律做足了功课”依然没能阻止罪恶的发生,为此应启动调查程序,依法对相关部门的懒政问责。

与此同时,扶贫与教育被不少论者视为解决童工问题的治本之策。《长沙晚报》评论文章《童工问题,如何处置才妥善》认为,“从长远看,必须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差距。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挥钉钉子精神,把各地***的工作做到位。”央视新闻公众号评论文章《发达地区再三出现非法雇用童工,到底为什么?》认为,儿童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失学以及贫困,除了扶贫、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当有了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免费教育的机会,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权益有了更好的了解,没有人愿意沦为非法雇用的童工。”如果无法“留在学校”,很可能就会像《南方都市报》社论《童工回家之后该何去何从》中“推测”的,回家的童工可能还会重返童工之路。

新闻推荐

中国·第二季“炫丽童年梦”才艺汇演在青开赛青岛宝宝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风采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天赋;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登上更大的舞台。岛城的父母们要注意了,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已经为你的孩子拉开了大幕。由中国关心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