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麦收是“节”

甘肃日报 2016-11-16 00:00 大字

麦收是“节”

闫政

秦汉时代,有个“伏腊节”,用来庆祝夏粮丰收。今天,这个节日早已湮没,但在河套平原,七八月麦收时,“节”更融于生活。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麦子熟了可是大事儿。小时候,割麦全靠人工,清早,身上沾满露水;太阳升起,衣服拧出汗水。镰刀常常卷刃,随身得带磨刀石。饿了,西瓜烙饼补充体力。如果在外打工的孩子或是城里工作的亲人,忽然带着酒肉出现,不用问,帮手来了。

打麦是个团圆节。此时拿起镰刀,是最深最亲的表现。见到亲人,会被问道:“回来受来了?”受苦、受难、受煎熬,麦收之苦尽在“受”中。也只有吃下这份苦,才知白面香。凉风徐来,借着丰盛的晚餐,亲人们话话家常,得知你我都也安好,这一夜睡得特别安心。也许庄子所说“相忘于江湖”就是这样的,是丰收了却牵挂。在一个小说中读到一个词:“热香”。我想起儿时的打麦场上,脱粒机需要拖拉机带动,一转就是几个小时。太阳暴晒下,拖拉机的柴油味,随机器上热腾腾的水蒸气散发开来,混合着麦香、汗味和扬麦子的灰尘钻进鼻孔。坐在拖拉机遮挡出的小小阴凉下,我闻着“热香”,吃西瓜只吃西瓜心。父亲见我浪费得没个样子,打发我回家看羊肉炖熟没。

打麦是个邻里和睦节。麦场上需要十几个男劳力,邻居们需要换工,才能让粮食颗粒归仓。对来帮忙的人,必须热情招待:早上肉臊子面;中午炖肉,羊肉、鸡肉、鱼肉皆可,没肉可别怪有人出工不出力;晚上一般是粉汤、油饼、油糕;全天西瓜敞开吃。

麦子进仓,奔上小康,打麦让辛劳的农民迎来购物节。我们村,打粮不上万斤,是懒惰的标志,会被嘲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老观念让家家户户的粮仓粮满为患,加上那时人们手头闲钱不多,所以麦子成了硬通货,可以换水果、衣服,甚至能换自行车、黑白电视机,在镇上看中商品打个招呼就拿回家吧。十里八村大家都熟,改天自会有人来你家拉麦子。精明的商家甚至会提前送货下乡,然后一起期待丰收。麦收时节,真有点狂欢节的味道呢!

(摘自《北京晚报》2016年8月14日)

新闻推荐

榫卯朱秀坤

榫卯旧时的木器加工,决不用铁钉,木料相连处就是榫与卯,一个凸出,一个凹进,榫穿进卯,用力一拍,即可契合。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牢牢地接在一起,浑然天成,打断骨头连着筋,全依赖于榫卯的功劳。由此亦可...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麦收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