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微信群:应试教育下的蛋
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从必须面对面开始,经历电话、短信、飞信等方式,如今已经进入到更加多元、快捷的微信时代。
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甚至课外补习班,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老师布置作业、发通知等变得方便高效,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改变了过去孩子不说、老师不找、家长不知的封闭状态。
然而在微信群带来便利、信息的同时,也带来苦恼和困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研究员认为,家校合作的紧密,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个家长至少会有两个群
“滴滴滴”,星期天下午,马琳的手机微信收到一条新消息。她随手拿起手机看了一眼,是来自“人民大道小学四(3)班”的通知群。马琳当下紧张起来,她几乎对所有的微信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扰,但是唯独孩子学校的微信群必须24小时开放。马琳打开微信群,看到班主任老师发的通知:“明天是星期一,记得让孩子们穿校服,戴红领巾。”
一分钟时间不到,通知后面已经有了十几条回复,马琳犹豫了一下,跟随着别的家长回复了一句,“收到,谢谢老师”。“要是我自己的工作、朋友群,不是单独通知,我一般是不回复的,可是学校群不一样,看到别的家长都积极响应,我不回复怕老师对我有意见,觉得我不重视教育,对我家孩子不够上心。”马琳看着手机微信群,一会儿几十条感谢的消息已经把老师的通知淹没了,“如果到了逢年过节,对老师的恭维更是让人看得起鸡皮疙瘩。”
马琳说,每个家长基本上至少会有两个群,一个是有老师的群,另外一个则是只有家长的群。另外,有的班级里还会有专门的作业群、通知群,这还不包括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组建的小群以及因为活动临时组建的讨论群。
马琳介绍,在没有老师的群里,家长们讨论问题就可以更随意一些,消息上互通有无,提供一些学习的信息,讨论一下假期的计划等。
上海高一学生胡竞婕长期潜伏在妈妈的微信群,最近她总结了她多年的观察,甚至给“奇葩家长”分了星级。
一星级奇葩家长:心灵鸡汤型。“每天转发一些金句,为了鼓励苦读的孩子们,激励陪读的家长们。每天一碗鸡汤还是让人很败胃。”
二星级奇葩家长:神通广大型。一些家长隔三岔五来投几个难辨真假的“新闻炸弹”的做法免不了让大家人心惶惶,心惊肉跳。
三星级奇葩家长:点赞拉票型。各种给孩子投票点赞的链接绑架着群里的家长。
四星级奇葩家长:“绝不补课”型。胡竞婕调侃,虽然这些家长总是用不屑的口吻抨击各类补课机构暗示自己的孩子不补课不熬夜,但是在补习班碰见这些家长的孩子时,刹那间一个大写的“囧”字飘过。
而被胡竞婕称为家长中的奇葩之王的则是:卧底特工型。一些家长群因为没有老师,难免会表达一些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然而却被“家长特工”转给了老师。
在记者采访的数位家长和教师中,他们表示虽然这些情况并没有日常化,但是或多或少都曾遇见过。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小学老师方媛在今年开学新组建的微信群里直接发了公告,不许在群里晒图,不许在群里发广告,不许讨论与学校和班级无关事情等,另外还直接表示,老师发作业和通知不要发“收到”这样的消息。
方媛说,这也是经验之谈:“发一个布置作业的通知,家长在后面答复、感谢,会把有效信息推上去,过半个小时,又有家长问,作业是什么。”同时她还建了一个QQ 群,家长可以在上面发一些孩子的图片、视频等消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家校沟通,微信群的意义其实早已超越了布置作业和发布通知。
微信群改变了家校同心圆的传统模式
对于大部分老师和家长来说,如今微信已经是最常使用的沟通方式。
每天班主任老师会把当天的作业发在微信群里,哪些作业是需要当天完成的,哪些作业是需要本周完成的以及有什么注意事项,清清楚楚。不仅如此,学生们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参加活动的照片、视频,老师们也会及时地发出来。
马琳观察发现,微信群里的家长可以分为三类,一般有五分之一的积极分子,五分之一的透明人,剩下的则是附和型,不主动参与讨论。“有些家长对于学校的事情参与感很强,有些则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一些家长的心态还是认为,老师掌握了孩子的生杀大权。”
王雄则表示,互联网时代,微信群、QQ 群其实已经改变了家校同心圆的传统模式,学校不再是以校长为中心,外面是教师,然后是学生,最外面是家长的结构。“以前都是单个家长面对学校,相对学校而言,学生家长是弱势群体。但现在家长通过建立班级、年级、全校甚至是跨学校的微信群,成为一个群体,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王雄的另一个身份是扬州中学特级教师,他也常常“潜伏”在一些没有教师的家长群。王雄发现,其实微信群已经慢慢使得家长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以前老师像领导、家长像下属一样的相处模式已经慢慢改变了。
学校的新政策、教学改革方案、给教师发的通知,只要是跟学生有关的,基本上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家长的微信群。王雄称,他们是消息灵敏,资源丰富的家长群,弥补了学校与家庭之间在孩子教育方面信息不对称的差距。
如果对于教育政策或者对某个老师、学校的一些做法不满,家长们会及时在群里进行讨论,如果有需要就派代表向学校反映。王雄举例说,比如某个班对老师不满,这个家长提一些意见,那个家长做一些补充,经过家长在微信群不断地讨论、完善,当反映给学校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是一份滴水不漏的意见书。
王雄说,学校校长们都会惊讶,家长们怎么了解的这么清楚。对于这样有效的意见,学校一般是比较重视的,也会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之后学校在作一些决定的时候,肯定会考虑的更加完善。
现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不仅仅是政府的,校长、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家长的,王雄相信微信群的存在,使得共建学校成为一种可能。
然而,班级微信群带来的不仅如此。
微信群刺激下的家长们
“我希望我的孩子差不多就行了,学习中等,生活健康,心情愉悦……”在入学之前许多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而当微信群将所有人放在同一个沟通平台,打破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封闭交流圈,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就成为无法避免的比较对象。
“作为一个中等生的家长,每次看微信群都好心塞。”马琳说。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写的作业拍成图放进微信群,名义上是让老师看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马琳笑了笑继续说道,“实际上是想显摆孩子写得又好又快。”但是时间长了马琳也难免受到影响,催促孩子加快写作业的速度,并把孩子送进了写字班、英语班、奥数班等。
“我就因此退了群。”王一茜曾经在女儿学校的一个全校微信群里,里面有几百位家长,“我们的班级群比较清静,但是大群里,教育心
得、心灵鸡汤以及各种显摆、各种炫,孩子得什么奖了,被老师表扬了,参加舞蹈班了等,这让我的压力很大,就退群了。”
王一茜就是一个“差不多”家长,甚至为了配合旅游的行程,让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请假一天。“当时一看大群就会心里紧张,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学习运动样样精通,就会觉得我的孩子比不上人家。”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讨论会干扰王一茜的教育规划,“我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是差不多就行,但是一直看着大群的讨论,发现不能差不多就行,那就会垫底了,我就得稍微督促一下,但又想让孩子过得舒服一些,这让我很矛盾。”
最近看到的一个关于“小升初”的帖子更是加重了王一茜的焦虑,即使在北京市海淀区的重点小学就读,如果想上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几所北京市重点中学,学奥数就成为关键。文章甚至提出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就得开始学,尽管适合学奥数的孩子只有不足5%的比例,但很多家长还是觉得,即使成为炮灰也得试一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分析,“减负”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的压力从学校转向了家庭,学校放学早,家长、学生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上课外辅导班。此外,“小升初”择校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小学阶段开启各种课外班,或提前进入初中课程,或储备择校的资质。
王一茜在全校群里看到许多学生都在上奥数班、英语班,为进入好的初中增加筹码,家长们也会在群里发一些奥数题讨论,而这些题连王一茜都不会做。与其整日受刺激,王一茜觉得不如退了群清净,她还是希望孩子快乐就行。
孙云晓也认可这种做法,“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很多的课外补习班,孩子无法按时睡觉,睡眠都保证不了。每个家长都应该思考下,自己是否也需要这么做。如何才是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这需要父母的觉醒”。
微信群里,家长们不买素质教育观的账
9月中旬,新学期开始没几天,据媒体报道,深圳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妈妈深夜在家长群替孩子哭诉,“我的孩子,还有学得很痛苦的孩子,很凄凉,这个点(23:56),老师都休息了吧,可我的孩子还在写、还在背……孩子很无辜,诚实善良,却因为学习不好,挨打挨骂,甚至被罚站”。
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5年至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00后”上课外班的时间大幅度增长,学习负担出现了从课内向课外转移的特点,小学生尤其突出。
王雄偶尔会在微信群中发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或者观点,但是家长们并不买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他们只相信考试。甚至一些老师因为不重考试,倡导学生全面发展,都会引发家长的不满。王雄认为,在学校、家长和孩子三者当中,孩子是最弱势的一方,完全被控制了,现在孩子越来越乖,其实是越来越没有希望。
经过多年的调查,孙云晓也发现,本来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够多了,但是回到家之后,家长又会给孩子布置作业,还有很多课外班,这些都把孩子搞得奄奄一息,所以中国的学生厌学情绪很高。“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扭曲,它和学校是无差别的,家长把家庭变成学校,变成课堂,父母变成助教……”
孙云晓主张,家庭教育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四个字:兴趣、习惯。家长应该要花很多功夫和时间去陪伴孩子,带他们去运动,去体验,去感受,对一切充满好奇,同时保持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只有家庭生活很正常,充满魅力,父母起到陪伴和榜样的作用,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不会考试,他们会更加从容面对考试,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
然而,这些观念并不能打消家长的焦虑,考试、升学依旧是摆在每一个家庭面前的一道坎。马琳内心也是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越来越难的考试题,另一方面则是变得越来越累的孩子,然而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她并不敢真正的顺其自然。家长微信群,依然是她每日要关注的。据《法治周末》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济南11月10日电10日,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副局长孙鸿志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2002年至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