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东风惠“三农”——天祝县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纪实
本报记者赵勇忠通讯员蔡泽成
自2010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两亿多资金的不断汇集和400多个项目的顺利推进,使天祝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天祝,路路相通、渠渠相连,便民桥联通南北,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活动场所遍布乡野……
惠农春风激活一池春水
天祝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山大沟深,基础设施建设在起跑线处就被定格在了远远落后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注定了天祝的坎坷“命运”,每实施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县都必须比先进地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同时,天祝县属国扶贫困县,财政资金紧缺,自身的造血能力低下,实施公益事业难上加难!2010年,天祝县被省财政厅列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县。从此,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正式建立,天祝县村级公益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为了让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天祝县先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从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奖惩处罚等方面入手,为项目高质量实施铺平了道路。随后,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成立了理事、理财、监事等小组,制定了管护、公示、管理、验收等制度和工作考评办法,让“一事一议”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为了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天祝县加大宣传力度,把项目的指导思想、奖补范围、标准程序等为群众进行详细地宣传和讲解。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把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事业列为奖补项目,努力让雨露滋润最干旱的“庄稼”。
“一事一议”普惠雪域华锐
天祝县旦马乡大水村的村民们曾经也有说不出的苦。该村人畜饮水极不方便,若遇上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更加困难,很多年轻人因此纷纷外出谋生。2013年,该村争取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群众纷纷投票修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工程开工后,大伙投工投劳,积极性特别高,不到4个月时间,135万元的项目投入使用,全村116户516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3000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以及5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也彻底得到了解决。通水那天,村民常志成高兴地说:“这下日子可好过多了!”
据统计,一事一议项目在天祝县实施7年来,共投入20854.01万元,实施项目446个,已累计修建砂砾石道路111.42公里,硬化村内道路380.5公里,铺设人饮管线236.65公里,修建桥涵7座,衬砌U型渠17.06公里,硬化广场面积122335.76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2盏,修建新型洋芋储藏窖938座……短短7年时间,项目已覆盖全县19个乡镇168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的农牧民群众总数已达到16万之多。
放大效益助力***
这几年,天祝县松山镇红山根移民新村的百姓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总要到广场里跳会舞、健会身,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红山根原是一块撂荒地,2010年起天祝县投入2亿多资金,将这里建造成了高原上的新农村,并将360户海拔2800米以上的贫困群众搬到了这里。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事一议”项目及时跟进,为移民群众修建村道、广场、路灯、乡村舞台、文体设施等,投入的资金多达243.51万元。
过去,天祝县有近5万名群众生活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深山区,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就医、就学、行路、吃水等问题困难重重,成为扶贫开发最难啃的“腰节骨”。2010年,一场“挪穷窝、拔穷根”的“下山入川”扶贫攻坚战在天祝拉开帷幕,将贫困群众搬迁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水川区域集中安置,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每一个项目的受惠群众和扶贫效益都是搬迁前的几何倍。据统计,天祝县自2010年以来,已先后建成45个移民点,搬迁移民4万多人,而不管“下山入川”工程在哪里实施,“一事一议”的成效都无处不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燕澜月通讯员葛霞)记者11月21日从东方航空甘肃分公司获悉,东方航空“旅游集市”活动11月24日将在兰州大学本部校园内开展。“旅游集市”活动是东方航空一项惠民利民的促销活动,专为市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