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莫让老地名成为失落的记忆■商农

拂晓报 2016-11-17 00:00 大字

大、小河南街,马号巷,木牌坊……说起这些耳熟能详的宿城老地名,每个人都倍感亲切。因为,每个老地名的背后都折射出寻常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印记,寄托着世代生活在这里人们的集体乡愁。例如,大河南街的名称起源于隋朝时期。那时,隋河东西贯穿宿州市区(现大隅口处),在河的南岸,比较大的街,就是“大河南街” 比较小的街,为“小河南街”,这两条街见证了古城宿州商业发展的一段历史。东关大街中段的马号巷,其名称来源与古睢阳驿站有关。马号就是喂马、拴马的地方。宿州西去睢阳(今商丘)有睢阳古道,睢阳驿就在该巷附近。马号巷见证当时宿州交通之发达。

古城宿州,历经千年,地名文化遗产众多。一个个闻名遐迩、耐人寻味的老地名,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可以说,一个地名就是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主城区不断扩展,有不少老地名因此而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文化脉络的断裂和的失落。

据了解,目前宿州市正在开展主城区新建区域命名工作。此项工作坚持“尊重历史、明显标志、通俗易懂、指向清楚”的原则,注重突出本土历史文化地理特征。果真如此,宿城的老地名就有了传承和延续的希望。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宿州市有地名意义的巷子名1000多个,其中老巷名200多个。也就是说,这200多个老巷子名称算是记录宿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曾经明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老地名的保护与传承事关创新社会管理,也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题中要义。宿州市一直重视老地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对老地名的沿用,采取地名“移植”的方式,为保留宿城历史文化印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地名管理相关条例、办法,对主城区的老地名进行一次大规模普查,并建立保护目录,确保做到统计精确、心中有数。同时推动地名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具体进入到地名命名更名实施阶段,可以在广泛吸纳民意的基础上,优先使用反映本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地名(特别是老地名),让老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代代相传。此外,为丰富老地名文化资源,有关部门还要深入挖掘老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对宿州这座城市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新闻推荐

维护网络主权促进互联互通新华社记者王卓伦裘立华

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闭幕。我国政府一直支持和倡议的网络主权理念,再次成为本届大会焦点,也凝聚起更多国际共识。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信息网络空间的拓展。网络无影无形,网络主权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