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寻“金”比《盗墓笔记》精彩,水下寻“金”比《盗墓笔记》精彩
早报讯 昨天,青岛市博物馆的品牌栏目“文博讲堂”牵手慧源国学公益基金,共同邀请到博物馆界重量级馆长——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俊,在青岛市博物馆为岛城市民带来了《寻找黄金船——南中国海水下考古》的学术讲座,讲述了在南海寻找“南海一号”背后的故事。
分享南海水下考古故事
近年来,盗墓寻宝类小说风靡,其中的代表作《盗墓笔记》更是专门描写了海底墓穴和沉船。其实,现实版的水下考古远比《盗墓笔记》描述的故事更精彩。南中国海是世界三大沉船密集海域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私人和机构打捞者在这一海域掀起了捞宝狂潮,大量沉船文物被盗捞拍卖。如何保护海底文物的问题开始引起南海周边国家的重视,中国水下考古也因此发端。在昨天的讲座上,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俊结合世界水下考古的发展、南海沉船的发现、历史上南海航路的变迁以及亲身经历,与听众分享南海水下考古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水下考古研究室正式成立之前,中国海域的沉船探测工作,意外地被英国拉开了序幕。而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竟然与“南海一号”相遇,并险些让它遭到被毁的厄运。当时,英国人租用了一条新加坡的打捞船,参加打捞的英方工作人员是完全没有考古专业背景的潜水员。当时英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缩短工期,采用了最简单的打捞方法,一条2000吨的驳船,一架100吨的吊机,发现海底可疑物体,就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东西抓上来之后,除了部分金属器件完整外,几百件瓷器一下子都成了碎片。2004年,水下考古队再次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打捞、发掘。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个沉船文物的数量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当时我们算了一下,‘南海一号\’一旦出水就是5000吨,如果穿底梁这一步做不好,古船就无法移到岸上的博物馆。我们做了很多模拟实验,在安全系数比较大的情况下,整体打捞是2002年提出的,到2006年实施,经过4年的时间,整体打捞的方式才正式确定。”魏俊告诉记者,2007年11月13日,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潜水员经过60天苦战,终于将已经装有“南海一号”巨型钢沉箱的36根底托梁全部穿引完毕,随后,施工人员在底托梁之间的空当穿进37块厚度为12毫米的钢板,使底部密封,以保证起浮时沉箱中的泥沙不会外泄,确保古船不会受到损害。随后用起重船把装载有“南海一号”的沉箱吊出水面。
青岛是北方水下考古“中心”
魏俊告诉记者,青岛沿海海域保留了不少文化遗存,最有特点的当属近代水下文化遗产,并且青岛的水下考古工作也是由来已久。1989年,中澳合作的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办;2006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 “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基地挂牌成立;2011年-2012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青岛基地联合组织实施了以胶州湾为重点的近代水下军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共发现7处水下文化遗存线索,2012年被评为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14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标志着青岛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北方的“中心”。 (记者 徐栋)
新闻推荐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了解到,神舟十一号飞船19日凌晨将与天宫二号在我国上空实施自动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记者18日下午从航天员中心了解到,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已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