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七大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出炉,七大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出炉

青岛早报 2016-10-22 00:00 大字

国务院21日发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分类施策,实行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增收。

《意见》强调,要坚持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多条增收渠道相结合、促增收与降成本相结合、创收致富与缩小收入差距相结合、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等原则。到2020年,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

激励计划不是简单涨工资

问:看到“增收”这个字眼,很多人会关心是不是要涨工资?

答:《实施意见》的核心是激励导向,不是简单涨工资或提高福利,而是通过有效激励,一方面激发创收创富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就是要分群体施策,找准各自的重点,比如技能人才关键要实现技高者多得,新型职业农民关键是推进职业化,小微创业者关键是降低创业成本,科研人员关键是实现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激励,企业家关键是解决产权保护法治化,基层干部队伍关键是完善工资制度,困难群体关键是提升人力资本。

瞄准大多数和关键少数

问:为什么选择特定群体实施增收激励计划?

答:传统收入分配政策一个重要经验是,按照初次分配、再分配两个层面设计政策框架和重点,在实施过程中政策原则性强,难以操作。激励计划确定以群体为对象、分群体施策,目的是提高政策针对性,让政策能真正落地。

这要求目标群体有较强代表性,能切实带动广大城乡居民增收。但在具体分类中,既不宜分得太粗也不宜太细,过粗会导致政策大而空,过细会导致政策碎片化。

问:为什么选择这七大群体?

答:意见提出的七大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如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代表了广大工农,科研人员代表了创新人才,基层干部队伍代表了各级干部。

激励计划针对的是七大群体,但面向的是广大城乡居民,联通二者的关键就是这七大群体的带动引领能力。从调研情况看,这些群体都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如科研人员激励可带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技能人才可带动广大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带动的是广大农民。

从数量看,这七大群体大致覆盖两三亿人口,带动效应发挥后,可能拉动的人数将是几倍。

问:一些群体,比如医生和教师,为什么没有纳入激励计划?而企业管理者,收入并不低,为什么还要激励?

答:一些没有明确提到的群体,可能会有失落感,但基本都能在七大群体中找到定位或参照系。比如教师和医护人员,一方面有专门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科研人员激励计划中找到定位或参照。

对于企业管理者,重点是通过激励计划让他们发挥更多的创业热情、投资热情和发展热情,让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针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民营企业家激励的路径也不同。前者是通过完善薪酬制度,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后者,是依法平等保护产权,消除隐性壁垒,促进公平竞争。

激励计划不是吊胃口

问:激励计划如何转化为百姓钱袋子中的真金白银?

答:激励计划不是吊胃口,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让每个群体都能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提升获得感。

为此将实施六大支撑行动,以各级政府为主体,面向七大群体和全体城乡居民,解决政策、制度、技术支撑问题。

一是基础支撑。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之源。二是能力支撑。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三是托底支撑。建立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四是渠道支撑,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五是环境支撑。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六是技术支撑。完善收入统计监测系统,为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下一步,将加快出台具体细化方案,选择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开展试点示范,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做好推广。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收入分配改革面临哪些困难?方向是什么?

答: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也给城乡居民增收带来一些困难。一方面,收入增长面临压力。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没有跑赢GDP增速。另一方面,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基尼系数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

从上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技术、管理参与分配,收入分配政策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杠杆。经济新常态下,解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增收困难问题、懒政怠政不作为问题、收入增长动能不强问题、社会政策养懒汉问题,要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功能和杠杆作用。

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促增收和降成本不冲突

问: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促增收会让降成本变成 “涨成本”吗?

答:促进增收与降低成本是一致的,目的是将收入提高建立在企业综合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具体有三个路径:一是通过清障增收,清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障碍,降低制度性成本。二是通过减负增收,如有效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劳动用工成本,本身就是提高收入的有效办法。三是通过增效来增收,企业效益提高了,也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据新华社

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通过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激励引导

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工作,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进一步降低小微创业者创业成本,健全创新创业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稳定预期、优化环境,激发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业热情

完善工资制度,实施差别化激励办法,建立阳光化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主动参加生产劳动,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

新闻推荐

望奎低保局长被停职,望奎低保局长被停职

“开假牌车”遭调查威胁“整死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