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晨报论语 何以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

兰州晨报 2016-10-20 00:00 大字

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正式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透露,“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流出,接着是夫妻两人流出,然后赶紧把孩子接过来,最后就是整个家搬进来。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据10月19日《新京报》)

尽管有着现实的感知,但如果不是媒体的透露,大概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与2013年相比,2015年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人口的流动越来越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这其实是一个可以想象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当年轻的夫妻开始从农村来到城市,又或者是从故乡来到异乡,当在城市里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状态,为了生活和日常照料的便利,他们必然会把其他亲人接到城市,“家庭化迁移”由此形成。

同样可以想象的,是此种“家庭化迁移”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让日益增加的居民来到城市,必然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譬如拉动城市消费,譬如消化城市商品房的库存,再譬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保安、钟点工、餐厅服务员等日常服务;另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必然会让大量进入城市的人口面临诸多生活问题,譬如孩子的上学,譬如医疗问题。而那些不愿意跟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口,他们让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国家卫计委明确地指出“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事实上也是提出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如何让这些伴随父母或子女进城的居民,能获得更稳定与可预期的城市生活?这显然需要各方面发力。具体到城市,虽然对流动人口的子女异地就读甚至是异地报考政策日益宽松,但在一线城市里,门槛和壁垒依旧还在,它们急需打破。至于医疗领域的异地报销,与如何让“新市民”获得平等的城市福利,它们都仍是“硬骨头”一块,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具体到农村里,因为“家庭化迁移”造就的更严重的空心化,以及“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一样不应该被忽略。必须得看到,某些因为重土重乡而继续选择生活在农村的老龄人口,他们是最脆弱和需要物质精神双重照料的群体之一。子女与后代都已选择了进城,传统的照料力量日益弱化。此时最应该承担此种公共照料责任的,当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福利。不少地方都出台了对“留守老人”的特别眷顾责任,但是它远未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

流动是社会的活力所在,没有流动的社会,孕育不出希望与未来。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都在扑面而来,并且日益深化。何以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这需要的,或许仍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行动。既让进城者拥有越来越丰满的“市民权利”,也让那些仍然留守在农村的未流动人口不被遗忘。当每个人的权利都被丰富与补全,当每个人都被流动社会所打量到,流动也就更加具有了意义,社会也就具有了更多发展的后劲与可能。

(王聃)

新闻推荐

球王戴帽助攻 巴萨4:0大胜曼城 梅西“捞月”

四球大胜“蓝月亮”曼城,梅西用帽子戏法“捅”了昔日恩师一刀。北京时间20日凌晨,本赛季欧冠小组赛第三轮C组的一场焦点战在诺坎普球场进行。梅西领衔的宇宙队迎来英超领头羊曼城队的挑战。最终,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