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沈从文热心公益事业

江淮时报 2016-10-11 00:00 大字

□唐宝民

1948年2月,北京大学筹建博物馆,沈从文被选为筹备委员。对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沈从文表现出了相当的热心,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几十种漆器和瓷器一件不留地送给了博物馆;又把自己购置的《书道全集》、《世界美术史》送给了博物馆;还千方百计地到别处为博物馆搜集藏品——他的同事周定一在《沈从文先生琐记》里生动地回忆:“当时北大筹备一所配合教学研究用的历史和民俗性质的博物馆,着手从公私各方征集资料。沈先生对此事的热心程度不亚于历史系的几位负责人。他把自己从摊上或古玩店里搜罗到的一些有艺术或历史价值的文物都赠送给筹备处,并随时留意熟人中有没有这类东西。有一次他见我案头摆了个青花小瓷杯,是逛琉璃厂贱价买的。他拿在手里仔细翻看,认为式样别致,质料、花色都好,是康熙青花瓷精品,问我愿意不愿意捐赠给博物馆筹备处,我慨然应允;又给他看一枚铜钱,是吴三桂在云南称王时所铸的 ‘利用通宝\’。这种钱,据北大中文系一位教授说,抗战前在北平一枚值一百多现洋,但我看重的是这枚钱一番不平凡的来历......沈先生听了我这番叙述,眼睛睁大,连连说:‘有意思!有意思! ’又轻声试探着问:\‘能不能把这也捐给筹备处? ’在他那热切的目光下,我怎能不答应呢!他高兴极了,怀揣这两件小玩意儿马上告辞而去。 ”沈从文虽然喜欢收藏文物,但他没有私心,因为他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一旦公家有需要,他就会把自己的所藏毫无保留地捐献出去,诚如张充和所说:“沈二哥最初由于广泛地看文物字画,以后渐渐转向专门路子。在云南专收耿马漆盒,在苏州、北平专收瓷器,他收集青花,远在外国人注意之前。他虽喜欢收集,却不据为己有,往往是送了人;送了,再买。不像守财者一样,守住古董不放。大批大批的文物,如漆盒旧纸,都送给博物馆,因为真正的财富是在他脑子里。 ”

1947年9月,为纪念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北大决定设立孑民图书室,号召各方人士捐赠图书。这一倡议得到了北大全体师生的积极响应,不仅教师们慷慨捐献,学生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为孑民图书室募集图书。对于这一倡议,沈从文自然也是热心相助、多方奔走:他给自己的熟人写信,请他们为图书室捐献图书;因为学生们往往利用假期在各地募集图书,所以,沈从文便写信给各地的熟人、朋友,请他们接待那些前去募集图书的学生、并请他们介绍能捐赠图书的人士给学生。 1948年夏,沈从文还将孑民图书室干事张守薏、顾文安引荐给陈敬容、刘北汜、巴金、张骏祥等人,请他们从中相助。在给张骏祥的信中,他这样写道:“骏祥兄:北大同学办了个孑民图书室,同学热心服务,半年来成绩已极好,对于共同学习有极大方便。很盼望朋友为捐点书报,或自著的,或他人的,对他们都是一种鼓励!北方同学单独买书已无能力,公家机构又顾不及办新书,同学的热心服务,值得帮忙,如代为向相熟友好多捐点书报,感谢的实不止二三负责人,所惠的实在太多! ”

以上两段史料,是我在阅读刘克敌先生所著的《沈从文的最后40年》一书中读到的,读罢感慨万千——世界需要热心肠,沈从文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沈从文的古道热肠,不仅仅是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更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这样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文学大师另类的精神风骨。

新闻推荐

诚信立本铺就创业致富路——记残疾人创业者朱士兵

记残疾人创业者朱士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