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十三五”期间初步达到世界极地强国水平
新华社上海10月27日电(记者刘诗平 张建松)“十三五”期间,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我国极地活动能力、业务能力、治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初步达到世界极地强国水平。
这是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27日在“2016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表示的。
吴军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将通过实施“雪龙探极”“智慧海洋”“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等国家任务,逐步提升我国极地综合活动和支撑保障能力;完善极地活动平台和观测平台建设的整体布局;加强极地业务化建设,增强极地观测、预测和信息服务能力;技术创新发展,研发制造适用于极地环境的探测技术及装备。
截至“十二五”末期,我国极地考察在基础平台设施方面已形成一船(“雪龙船”)五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一个国内基地;已开展32次南极、7次北极、13个年度黄河站考察,6500多人次参与现场考察工作,参与国际治理与合作。同时,开展极地专项、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等,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说,2016年是“十三五”启动之年,在极地考察与研究上开了个好头:顺利实施了第32次南极科考和第7次北极科考,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试飞南极;中-冰极光观测台落成奠基;“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价”专项获财政部滚动支持,“极地环境观测/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重点研发专项获科技部立项;中国海洋学会极地科学分会正式成立。
据悉,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将于年底动工,这将为极地科考注入新的活力。
“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是我国极地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国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酝酿未来科学计划的平台。”林山青说,在极地环境快速变化和极地事务越来越受各国关注的背景下,极地科考对科学认知和决策服务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本次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来自66家机构的350位代表参会。会议在极地雪冰与气候变化、极地海洋与海冰、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极区大气与空间物理、南极天文、极地海洋生物地化与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极地陨石与地质学、极地环境监测与信息集成共享、极地遥感与大地测量、极地战略研究等11个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南极冰盖过程与气候变化、极地海洋环境特性及变化、海洋沉积记录及指示、极光和电离层特征及变化、极地生态系统及资源特性、极地遥感与大地测量技术、极地环境监测技术,以及我国极地战略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月日电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第次南极考察媒体通气会上宣布:月2日,中国第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