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有个“粮票博物馆”
○游客正在园中参观 ○各种与粮食有关的印章 ○粮油票展吸引了很多游客参观 ○馆长正在介绍馆中藏品 ○五十年代合肥的结婚证 ○1965年的通用粮票 ○馆内有很多珍贵的粮票□本刊记者 赵杰 文/图
粮票,这个曾经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相信70后以及年纪更长一点的人应该有记忆。
日前,肥东六家畈开办了一个“安徽票证博物馆”,馆内展出了数千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粮票,同时馆内还收藏了许多老证件,唤起了不少市民内心深处的记忆。
走进“粮票博物馆”
昨天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六家畈“安徽票证博物馆”。走进馆内,橱窗内各种大小、精美的粮票一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留意发现,粮票的年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首套粮票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应有尽有。同时,粮票种类繁多,买米的、买油的、买布的、军用粮票……在展馆内都能看到。
如此多的粮票从何而来?原来,这均出自馆长唐永昆之手。
说到粮票,老唐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今年四十多岁的唐永昆至今仍记得当年粮票盛行时候的事情。“我记得当年我上学的时候,父亲都会将粮票和钞票一起交给学校食堂,作为替他交纳的伙食费。学校食堂收齐学生交来的粮票和钞票,会集中去买米、买油,供应学生伙食。”唐永昆说。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粮票可以说是“第二货币”,因为基本上买任何东西都要用到粮票,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唐永昆还记起一件事:“小时候,有一次我父母不在家,邻居过来借一斤粮票。我不懂全国票和省级票的区别,把全国的借给她了,后来她还了我一斤省级的粮票。这在安徽省是没什么区别的,但对于我父亲这样经常外出的人来说,可就麻烦了。”
一张粮票一个故事
说到粮票的收藏,老唐说,他从1992年开始,通过熟人、朋友,加上走访一些百姓,开始收集粮票。“以前我喜欢集邮。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废除粮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收集的。”唐永昆回忆,由于共同的爱好,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粮友”(同样喜欢收藏粮票的朋友),因为不同地方的“粮友”有不同地方的粮票,大家彼此喜欢相互交换粮票,有时按面额来换,有时按套来换。“1996年,我去郑州参加了一次全国粮票收藏大会,在那里我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还丰富了自己的眼界,看到了各式各样全国各地的粮票。当时,我也带了一本收集的粮票过去,跟别人换了一些,自己也买了一些,感觉收获颇丰。”唐永昆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二十几年来,唐永昆收集的粮票数以万计,粮票年份跨度广,粮票种类全国各地的都有。
在展馆内的一间展厅里,记者看到了国家发行的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记者发现了“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1955年11月1日发行,全套五枚,面值分别为04、05、1、3、5斤(十六两制)”字样。在另一间展厅里,记者看到了各个地方发行的粮票,票上图案精美,从图上可以反映出当年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让人浮想联翩。各个地方粮票的单位还不一样,比如江苏粮票,最小的单位是一两,上海则还有五钱、二两五钱的粮票。
粮票收集乐在其中
除了当年普通百姓使用的粮票,展馆里还有许多特种粮票,大致分为工种票、军票、饲料票、干部票、侨胞票五大类,另有生肖票等特色粮票。
“说起特色粮票,还得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计划经济时期,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人会多分些粮票。”唐永昆继续介绍道,饲料粮票是春节专用票,用来喂养家里的鸡鸭猪,庆祝新年的同时寓意下一年丰收;干部票从1956年开始发行,多发给对国家有贡献的老干部使用;而侨胞票是专门给侨胞用的,是一种侨汇兑换券。
“小孩子总是特别贪吃,我也不例外。那时候总羡慕华侨们能用侨胞券去特定地方买到好吃的东西,没有这种票想买好吃好喝的都买不到。在别的地方只能买到黑白电视,在华侨兑换物品的地方可以买到彩电。”唐永昆笑着说。
唐永昆最后表示,从1953年我国开始发行粮票,到1993年停止流通。粮票也在告诉着人们,要铭记老一辈人的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展馆内,粮票自然是主体。除此以外,一些当年的证件、通告、公章也在展馆里展出。
说到这二十多年来的收藏,唐永昆最大的感触就是开阔了眼界,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也乐在其中。“我这些年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也结交了许多朋友。每找到一张新的粮票,我都会很兴奋。”老唐说。
唐永昆的孩子正在读大学,谈到孩子是否对粮票感兴趣,老唐摇了摇头。“他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粮票,而且现在的孩子喜欢的东西太多,自然不会关注这些老物件”。
新闻推荐
□王盛水在我居住的楼前,生长着六棵水杉树。它们的树龄不过30年,但已是身高20多米,一个人难以合抱的大树了。也许是这肥厚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安全的环境使然。每逢狂风暴雨的天气,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