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离根”老人彷徨在都市里

潍坊晚报 2016-10-25 18:08 大字

◎记者走访“老漂族”,多数为了照顾儿孙选择离开老家◎语言关、归属感等诸多障碍让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生活

或许是儿女想尽孝道,让老人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或许是老人希望守着儿女,帮他们减轻生活的负担。年迈的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然而,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这些为照顾子孙而远离家乡的父母,被称为“老漂族”。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老漂族”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一边享受着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边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种种现实问题。重阳节来临之际,9日至11日,记者对“老漂族”的生活展开了调查走访。

记者调查

“老漂族”多数很想家

10月9日至11日,记者通过走访城区小区、街头等与老年人聊天了解到,缺少朋友、想家、孤独是“老漂族”的普遍生活状态。而据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4%的网友身边有“老漂族”;而“没有朋友”、“精神上缺乏慰藉”和“想家”,被认为是漂妈、漂爸们最大的烦恼。

在调查的百余名“老漂族”中,近八成老人表示感到孤单、无奈。此外,70%的老人称日常除了看孩子,主要是在家中打发闲余时间;而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后,65%的老人选择了憋在心里不说。

而“老漂族”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群体。他们或因子女缘故,或因照顾第三代,或因治病等,来到陌生的城市定居。一边是几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却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适、社交网络缺失、异地医保瓶颈等种种问题。

儿女心声

心存感恩维持好关系

“老漂族”的出现也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密不可分。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儿女,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他们并不熟悉的大城市。新浪网曾经做过关于“老漂族”的调查,1/3网友表示希望父母帮助带小孩,想到消除空巢老人孤独感的仅占了两成。

“我婆婆老家在农村,来潍坊看孩子一开始一点都不适应。来了两三天就感觉有点焦躁不安,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我们都看得出来。”在东风东街与新华路交叉口附近一家银行工作的刘女士说,自己生了孩子之后,婆婆便来到潍坊照看孩子,留公公一个人在家。由于想家,每逢自己出差,婆婆就带着孩子回家住上几天。

“老人大老远的来给我们看孩子,虽然说给自己儿女看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心存感恩,尽量维持和谐的关系。”刘女士称。

专家观点

帮助父母融入新环境

潍坊学院教师张付功表示,子女应该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经常陪他们聊天、谈心,并主动帮助父母融入新的社交环境。通常来说,老年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时,一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很快就会萌生思乡的情愫。作为子女应该尊重老人的心理,有时间多陪着他们回老家看看。此外,多跟老人沟通,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主动引导老人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帮助父母建立社交圈子,这样可以降低老人的孤寂感。

另外,社会也应更加重视“老漂族”这一群体,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对于‘老漂族\’来说,医疗是个大问题。比如户口在农村的,生病住院需要报销得回农村办理,手续繁琐非常麻烦,如果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话就会方便很多。”张付功说。

人物特写

高玉萍在外地遭遇医疗报销难题

10月9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城区新华路与胜利东街交叉路口附近见到了高玉萍,她正推着一辆小推车,带着外甥去办事。

高玉萍告诉记者,她今年50多岁,住在城区北海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附近的财富鼎园,之前在保险公司工作,三年前退休。女儿结婚后定居上海,所以她去年8月份到上海帮女儿带孩子。“上海虽是个大都市,但是毕竟我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潍坊,突然换个了城市,一时之间很难适应。”高玉萍说,除了地域环境的改变让她很纠结外,去年发生的一件意外让她意识到,身在外地,医疗报销更是一个大问题。去年高玉萍腿部受伤,光治疗费就花了6万多元。

“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一块,事发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后来孩子从朋友那听说是可以将医药费单子拿回潍坊进行报销,我就到处找朋友打听。他们告诉我,像这种情况,女儿在上海有房子、有户口,可以办理长期居住证。这样不仅生病住院有保障,还可以享受上海当地的一些优惠政策之类的。所以这次趁着国庆回家探亲赶紧把需要的材料都弄好。”高玉萍说。

潍坊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听了高玉萍的情况后告诉她,需要去潍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官方网站下载异地保险申报表格,填好后带上相关证件到上海当地有关部门签字盖章即可。申请成功后可以在当地选择一至三家医院进行报销。

高玉萍告诉记者,虽然年纪大了应该跟儿女离得近些,但是自己还是很想念潍坊。“还是潍坊好啊,出门口就是张面河,几个好姐妹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充满了乐趣。但是现实摆在这里,自己就一个女儿,以后应该是要常住上海了。”记者注意到,高玉萍言语间充满了无奈。

郭奶奶想找个说话的人成了难事

“城市里什么都贵,国庆节回家带了不少自己家种的菜回来,吃着便宜又放心。”今年62岁的郭奶奶是日照莒县人,现在儿子家居住,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孙女。10月10日中午,记者来到高新区郭奶奶家中时,她正在准备做午饭。

与很多从农村老家来城里看孩子的老人一样,郭奶奶并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她告诉记者,从去年3月份儿媳妇生产之后,自己就来潍坊照顾孙女,但至今都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活了大半辈子也没出过几次远门。刚刚搬来跟儿子和媳妇一块住的时候,感觉特别不习惯。出门就得爬楼,买个菜要跑很远不说而且还比家里贵很多,一百块钱在家能花好几个月而在这里几天就花完了。”郭奶奶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孙女,自己在城市里是一天都呆不下去的。

最让她感到“憋屈”的就是没有个说话的人。找个说话的人,这对从未出过远门的郭奶奶来说成了难事。“话说不到一块儿,憋得慌。自己刚来潍坊的时候谁都不认识,虽然小区院里有不少看孩子的老人,但是大家互不认识,说话口音也不一样,根本就说不到一块去。索性就自己带着孙女回家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回家,但是晚饭后,大家还是各干各的,跟年轻人也聊不到一块去。”郭奶奶说。

“还是老家好啊,出门口就是大路,街头上天天都有同龄人在一起唠家长里短。大家每天带着马扎来到固定的位置,晒着太阳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唉,老话说得好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现在只要孩子们出差,我就带着孙女回家住几天。”郭奶奶说,每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特别怀念老家的生活。

其实,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上的分歧造成了几代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切都给老人们带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孤寂感,也给家人之间带来了隔阂。

文/图本报记者王叶妮(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浙江一工厂发生大火

本报综合消息21日12时40分,浙江省宁波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工业园区的宁波英格尔电器有限公司发生大火。接警后,宁波消防支队已出动24辆车,9个消防中队前往现场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