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上接版王庆德著寒风吹动了乡思他在花品跋里自称是

潍坊晚报 2016-10-25 16:09 大字

(上接9月28日A12版)

王庆德著

寒风吹动了乡思。他在《花品·跋》里自称是“江南逋客,塞北羁人”,漂泊不定,落拓他乡的感觉越来越浓了。他写了《燕京杂诗》三首,其三云:

碧纱窗外绿芭蕉,书破繁阴坐寂寥。

小妇最怜消渴疾,玉盘红颗进冰桃。

板桥想家了。他不在北京“漂”下去了,揖别了博也上人,告别了期门、羽林诸朋友,踏上了归途。

第六章出世《道情》

板桥在《刘柳村册子》中自述道:“板桥自京师落拓而归,作《四时行乐歌》,又作道情十首。”这段话说明板桥自京师回来不久即动笔写了《道情》。可在同一篇文字中,他又说:“《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后梓而问世。”这段话说明了他对《道情》十首的重视,故“改削十四年”。但在时间上似与前文有异,但并并无根本的矛盾,雍正七年(1729)也是自京师落拓而归之后,可雍正七年的《道情》已经不是初稿了。

扬州八怪之一黄慎《草书板桥〈道情〉》是在雍正五年(1727)四月。黄慎的这幅作品说明板桥自京师归后不久即成初稿,并受到同人的赞许。这也符合板桥的实际。

板桥回到扬州的状态,正如他在《七歌》中所说:“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在扬州卖画,兴化耕田,收入微薄,家境日艰,“功名”二字依然渺茫如烟。他愤慨时长歌当哭,困窘时牢骚满腹,消沉时又想躬耕田园。

板桥是熟读经史的人,对儒道两家皆有较深的体悟。实际上儒和道也并非截然分开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的信条,这“穷则独善其身”与道家的守拙、无为,又有什么大不同?板桥想出仕,汲汲于功名,当仕途不顺时,他就有点看破红尘,再加上经常寄居寺庙,与僧人道士交游,对丛林的日月也时有向往。《道情》十首正是在这种思想情绪下写出来的。

所谓“道情”,是曲艺的一种。本来是道士曲,源于唐代,以道教故事为主要题材,宣扬离尘出世的思想。宋元时有许多民间道人演唱道情,他们以渔鼓、简板为伴奏,既唱又念,以作募化。有的由盲人演出,即称盲辞。李鱓的叔祖李沂,号壶庵道人,是著名的诗人,他就曾创作过《道情》十首(附本章之后,供参阅)。板桥的《道情》十首,似受过壶庵道人的影响。板桥晚年曾手抄壶庵道人《道情》十首,可见壶庵道人的《道情》十首给板桥印象之深。影响是一个方面,板桥是不大因袭他人的。他有较深的诗词功底,又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他的《道情》写得得心应手。元好问说:“诚乃诗之本,雅乃诗之品。”板桥的《道情》十首一经问世,当时就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前文所述,雍正五年黄慎就拿来书以送人。板桥去官以后游浙江,与杭州知府吴作哲、湖州知府李堂泛舟西湖,酒醉之后李堂即歌《道情》以相娱乐,并道:“十年前得之临清王知州处,即爱慕至今。”足见《道情》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达官贵人中亦有影响。

鲁迅先生在他的《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讲到文章要有真情时,举例说:“我宁愿看《红楼梦》,却不愿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记》,它一页能够使我不舒服半天。《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我所不喜欢的是他题了‘家书\’两个字。那么,为什么刻了出来给许多人看呢?”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道情》十首是于“假”中见到了真性情,而《家书》是相对隐秘的东西,由自己刻出,公之于世,似乎是意在写给别人看的,难说是“家书”,这“真”中便有些矫情了。

由于板桥对《道情》“改削”多次,传下来的墨迹与刻本有所不同。此仅以广东博物馆藏板桥于乾隆二年(1737)正月初七日给西峰老贤弟书写的手卷《道情》与乾隆七年(1742)刻本《道情》的开场白做一比较,以见一斑。

手卷开场白: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列位晓得这四句诗是哪里的?是秦王苻坚墓碑上的。那碑阴还有《敕勒布歌》,无非慨往古之兴亡,叹人生之奄忽,凄凄切切,悲楚动人。那秦王苻坚也是一条好汉,只因不听先臣王猛之言,南来伐晋,哪晓得八公山草木皆兵,一败而还,身死国灭,岂不可怜!岂不可笑!昨日板桥道人授我《道情》十首,倒也踢倒乾坤,掀翻世界,唤醒多少痴聋,打破几场春梦。今日闲暇无事,不免将来歌唱一番,有何不可?

这则开场白,以苻坚的故事为引,兴古今兴亡之叹,再由歌唱者说出《道情》十首是板桥道人的作品。这个开场白的不足是内容有些芜杂,且与《道情》十首中某些篇章雷同。乾隆七年付梓刻印时作了这样的修改: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世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刻本的开头变化了四句古诗,即: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枫浦上不胜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许浑《秋思》“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将这四句略作改动,连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勘破人世的境界,为“出世”的道情定了一个基调。接下来他引唐人《李娃传》中的人物郑元和作为先世,说自己也和先世那样“教歌度曲”,故谱得《道情》十首,以“唤醒痴聋”,“觉人觉世”。

这一个开场白,明显较前者少了重复,且与主旨更贴近了一些。

《道情》(刻本)十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七首为第一部分,分别写了七种人物,描绘他们无牵无挂,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

其一老渔翁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楚辞》中《渔父》一文,塑造了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游于沧浪之水的形象,自此渔父便成隐士的象征。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夜傍西岩寺,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如一幅隐逸的山水风情画,《老渔翁》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尘嚣,没有烦恼,没有利益的追逐,没有功名的奢望,在困顿中板桥憧憬着渔父的境界。

其二老樵夫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樵夫和渔父一样也是隐士的象征。陆游有一首《樵夫》诗:“酸涩涧边果,青红岩边花。贪随狙狖去,风雨未还家。”樵夫的自在生活,连家都忘记了。元人汪元亨《沈醉东风·归》云:“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把功名利禄视作君王家的罗网,“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命悬君手”。板桥笔下的樵夫,磨刀坟前石马,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彻底否定。

其三老头陀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板桥对头陀的生活是熟悉的。在扬州多住古寺,游历中拜访过许多高僧,不仅熟悉他们起居,也谙知一些禅理。在寂寞中他羡慕老僧那“地僻林深无客至,青灯黄卷度春秋”的生活。元人薛昂夫写道“不贪不爱随缘过,把世事参破”。板桥想象中的老头陀自得其便,自得其乐,省却了一切世事烦恼。这虽是板桥偶然作想,却也不是凭空而来,无中生有的。(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赴京开会受毛主席接见

1949年到1950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在京陆续召开,潍坊代表均赴京参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