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唐摩崖石刻”的历史由来

泰安日报 2016-09-22 00:00 大字

 

□记者 田鑫/文 张辉/图

洋洋洒洒,千字铭文,道出玄宗封禅改革宏愿;泰山极顶,摩崖石刻,昭显祭天颂词博大风采。当站在泰山极顶最开阔的空地上仰望“唐摩崖石刻”的时候,一种巍峨磅礴之气扑面而来,这是所有泰山石刻中最壮观的一处,刻有李隆基御书的《纪泰山铭》。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页中寻找“唐摩崖石刻”的来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唐玄宗泰山封禅的精彩故事。

泰山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数以千计的石碑,使壮丽的泰山笼罩在历史、艺术、诗文的浓浓气氛里。“唐摩崖石刻”位于泰山之巅,高13.3米,宽5.2米,上面是1200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铭文。铭文用1000个镏金大字刻成,“文词雅驯,隶书遒劲,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不仅在泰山的石刻中最为瞩目,而且是十分珍稀、瑰丽的国宝。

铭文首先叙述了封禅的起因和规模: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描写了封禅典礼的过程,赞颂后夸耀了“五圣”的功绩,一扫历代帝王专为自己秘请“天神”赐福的旧习,改变了帝王封禅仅为满足个人奢望的陈规,明确提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充分反映了玄宗“开元盛世”的雄心壮志和务实施政的特点。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要到泰山来封禅呢?

唐玄宗是唐代第六位皇帝,在位44年。他即帝位之后,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形成了唐朝以来国家兴盛的又一个高潮,史称“开元盛世”。朝中宰相张说等大臣先后上书力请玄宗封禅泰山,玄宗却再三谦让不允,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不禁引起大臣们的种种猜测。

这一天早朝,众大臣在议事大殿上等候皇帝的到来,对玄宗是否同意赴泰山封禅一事议论纷纷。有的大臣说:“高宗皇帝曾经到泰山封禅,并招来高丽、百济、波斯等诸国使者助祭,玄宗就不便再封禅了。”

张说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玄宗的谦让是想告诉上天,开元之所以能够兴旺,是弘扬了高祖皇帝的宏图,继承了太宗皇帝的伟业,玄宗是在选择恰当的时机,再下诏封禅。”果然,玄宗的心思让张说猜了个正着。一天,玄宗上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发下了一道《允许封禅诏》。

诏书的意思是:我能够蒙受皇天的保佑,依靠祖宗的洪福,以一介渺小之身而特享帝王大位。我要接受诸位的建议,发扬光大封禅泰山的传统,显耀我高祖皇帝的宏图,继续我太宗皇帝的伟业,高祖、太宗永受祭祀,我永远感戴他们的深恩。可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遵照封禅的惯例,去泰山举行大典。有关部门和公卿大臣,儒生博士,要详细制定典礼仪式,进行准备,但不应过分劳役人民,务必厉行节约,以合我意。所拟定大典封禅礼仪条文,调集军队随从护卫诸事,皆应逐一向我报告。特此通告远近臣民知晓。

封禅的事已经定下来了,而在筹备封禅的过程中,大臣们却激烈争执起来,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大臣在争执什么呢?

原来,唐玄宗特封宰相张说为封禅使,主持封禅一切事务。张说等大臣首先考虑到的是封禅期间国家边境的安全。唐开元之初,北方的突厥族仍然是不安定的因素,封禅时皇帝、御林军和文武百官倾巢而出,京城空虚,突厥必然趁机进犯。如何防患突厥成了玄宗封禅泰山的头等大事。

张说正在召集大臣们商议对待突厥的策略。张说首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东封泰山之前,把内地最有实力的军队调集到北方边境,这样就可以防备突厥的进犯。”

张说的主张赢得了一大部分大臣的赞同,不料兵部侍郎裴光庭却站出来反对说:“不可!我大唐皇帝封禅泰山,是盛世太平、国泰民安的表现,突然向北方边境调动大军,必然会引起人心惶惶,这就违背了封禅的初衷。再说,突厥已经向大唐求和,料想不会再生事端。”裴光庭的话让大臣们感觉很有道理,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张说思揣片刻,再次反对说:“突厥虽然求和,但是他们向来不守信义,何况现任首领很有权术,很会驾驭手下官员。文臣有智谋,武将能善战,谁能保证他们不利用我们东封泰山的机会举兵内侵?谁又保证突厥内侵,大唐现有的军队就能对付呢?”

张说的一番话让议政大臣们哑口无言,大厅一时安静下来。正在沉默之间,裴光庭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他说:“当年高宗皇帝到泰山封禅,招来高丽、百济、波斯等诸国使者前往共同助祭,我们何不效仿高宗先帝,派使者出使突厥,请他们派大臣随我皇东封泰山呢?这样一来,突厥不敢不从,也不敢轻举妄动。”裴光庭的话让大家豁然开朗。张说也认为是个万全之策,便启奏玄宗皇帝,派遣中书省属官袁振出使突厥。

话说袁振来到突厥领地,但见广袤的草原天高云淡,牛羊成群,山川秀美。突厥首领按照礼节迎接唐朝特使,吩咐设宴款待袁振。然而世事难料,席间袁振不经意的一句话激怒了突厥人,险遭杀身之祸。

接风宴上,酒过三巡,袁振向突厥人说明了来意,谁知他们却绕开派大臣随从封禅的话题,对袁振说:“吐蕃人并不好,你们唐朝廷把公主嫁给了他们,奚人和契丹人原来不过是我们突厥人的家奴,你们也把公主嫁给了他们。可是,我们突厥人前后多次请求和唐公主结为婚姻,唐王朝却总是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袁振并没有认真思索,便说:“你是可汗,和唐朝的皇帝是父子相称,父子两辈怎能结亲呢?”突厥首领被袁振的回答噎得够呛,怒容满面,强忍着没有发作,怒气冲冲地离席而去。袁振顿时后悔起来:突厥首领会在一怒之下把自己杀了吗?把自己杀了还是小事,破坏了玄宗皇帝的封禅大计,全家也得跟着受牵连。

袁振赶忙缓和了口气,对留下陪宴的大臣们说:“你们可汗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商量。”大臣们商量了半天,才把突厥首领请回了宴席。

突厥首领怒气未消,责问说:“吐蕃和契丹也是唐王朝赐的姓,按理说也是父子关系,他们为什么就能娶唐公主呢?尽管公主不是皇帝的亲女儿,我向唐朝求婚,也只是要求有个名分,并不在乎是真假公主,多次请求不允,让我的面子往哪放呢?”

袁振连忙说:“请可汗息怒,本特使一定向大唐皇帝奏请,让可汗达到心愿。”突厥首领这才高兴起来,连喝了三大杯酒,当即议定大臣阿使德颉利随袁振入朝进贡,并随玄宗皇帝赴泰山封禅。做好了一切封禅前的准备,封禅使张说一一向玄宗奏请,得到玄宗的许可。唐玄宗李隆基下旨,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率领文臣武将、各番邦使臣、护送军队等十几万人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

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举行的最为神圣的礼仪活动,是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结合。它主要起源于上古对山川的自然崇拜,是中国古代民族或国家的最高祭典。封禅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泰山上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之为“封”;在泰山下一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地面为坛以祭地,称为“禅”。第二种说法是:祭天的册文或符,要用银绳缠束,打结的地方封以金泥,加盖印玺,称为“封”;祭祀小山或山麓的地神,称为“禅”。

公元725年12月的一天,泰山西侧的山麓上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黄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的马匹,以一千匹马为一个方队,交错排列,组成了上万匹马上山的神奇景观。队伍绵延二十余公里,远远望去就像彩云满天。唐玄宗高坐于车辇之上,望着浩荡整齐的队伍,满山遍野的军队、大臣、各民族的首领和代表以及邻邦使节,脸上不免露出得意的神色。忽然,远处刮来一阵强劲的东北风,玄宗这才想起,自己在《允许封禅诏》中曾许诺“不应过分劳役人民,务必厉行节约”,如今这仪仗阵势与厉行节约相去甚远,老天爷要惩罚我了。果然,天气骤然大变,东北风呼呼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风越刮越猛烈,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支撑帐篷的柱子也被吹断,随行的官员们十分恐慌,纷纷跑出帐篷,乱作一团。

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为了安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惊慌,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情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果然丽日晴空。

但是,到了玄宗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傲骨。天气的再度变化,不禁使玄宗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半夜。他虔诚地向苍天祈祷:“我自即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玄宗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玄宗登山之日,从山下到山顶的祭坛,路上都有士兵设岗,组成了一条人工传话线,负责传呼时间辰刻,传递皇帝或大臣的命令,一会工夫就能到达。夜间,山道沿途燃起篝火,一堆堆火光相连,从山下望去,仿佛星星从地上串联到了天空,蔚为壮观。

开元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即公元725年12月16日。这一天清晨,玄宗皇帝乘马从泰山南麓山谷登山,按照古代封禅祭祀的规矩,三次祭祀活动,两次在山下,一次在山上。但是,礼官学士贺知章认为:皇帝为天子,应属君位,五方帝时,应属臣位,虽然祭祀的神都带一个帝字,实际上他们的地位并不相等。玄宗是皇帝按理应祭祀天帝,而礼成于三,因此,三天的祭祀活动都应该在山顶上进行。玄宗听后,大为赞同,就按此进行祭祀。这是玄宗皇帝对封禅泰山礼仪的第一项改革。

这一天,泰山上热闹极了。天气晴朗,微风南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唐玄宗登上泰山,心情十分愉悦。他问贺知章:“前代皇帝封禅泰山的玉牒文,也就是刻在玉石上的祈祷文章,为什么秘而不宣呢?”贺知章回答:“前代到泰山来封禅的帝王,有的想长生不老,有的想请求为仙人,这类事自然微茫隐秘。因此后人都不知晓。”玄宗说:“我来泰山,目的是为天下的百姓祈福,本人没有隐秘的请求,所以应该将我的玉牒文给各位大臣观看。”牒文果然向大臣进行了宣读:“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祐,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文中记述了李姓王朝受天帝之命而建,自己执政已经十三年了,承蒙天意,四海平安,所以来泰山封禅,感谢天地,并祝愿子孙享受俸禄,百姓享受天赐的幸福。公开玉牒文,为苍生祈福,这是玄宗封泰山的第二项改革。

天气晴和,清风徐来,在缕缕丝竹歌乐声中,玄宗顺利地在山顶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为了纪念这次封禅的成功,玄宗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摩崖石刻”。摩崖石刻高13.3米,宽5.2米,形制雄伟高大,上面的1000个镏金大字金碧辉煌。铭文采用八分隶书,刚劲有力,苍劲古朴,浑然天成,世称“八分隶书之祖”。

玄宗在铭文中,首先把泰山赞颂了一番:“《尔雅》曰:泰山为东岳。《周官》曰:兖州之镇山。实惟天地之孙,群灵之府。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这段话的意思: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于古今;秉承天地的灵气,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风光旖旎。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古人便称其为华夏神山,五岳之尊,天下大宗。

玄宗在颂赞泰山之后,笔锋一转:“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元天之眷命,为苍生之祈福,岂敢高视千古,自比九皇哉”。玄宗在这里告诉天下百姓。他的这次率领番邦使节、各民族首领、文武百官,前来泰山封禅,唯一目的是为了报效天恩,为天下百姓祈祷五谷丰登,国富民强,绝对不敢蔑视先人。其心昭昭,特告之天下。

玄宗在铭文的结尾处提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山岳。”明确指出,自己绝非是手握权柄,沽名钓誉之辈,特将此心迹刻石于石岩,昭示于群山,彰显出李隆基的豁达心胸,这在古代帝王之中,实属难能可贵。玄宗是把祭天颂词公布于世的第一个皇帝,他留下的“唐摩崖石刻”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2016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

9月23日,在苏州阳澄湖,养殖户在开捕节上打捞螃蟹。当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莲花岛西咀公园,2016中国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暨苏州相城阳澄湖旅游节拉开帷幕,2016年阳澄湖大闸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