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出来的“师资力量” ——临淄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纪实
本报记者陈伟
通讯员宋以生
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内在活力,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师资差距,临淄区对校干教师交流进行了探索,有效提高了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推动了临淄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2015年,临淄区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共同发展的意见》,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共同发展工作。根据学校近三年的督导情况选出14个优质学校,然后与3-4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牵头学校根据共同体内学校发展的需要开展同学科教师互换交流、校干交流挂职、共同体内支教、学科补缺等形式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同时通过名师送教、定期教研、青蓝工程等形式进行交流活动。
2015年,通过学校发展共同体交流轮岗校长4人,交流轮岗教师139人。通过建设学校发展共同体,为城乡学校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科学实施学科补缺
每年5月前,临淄区根据学校学生数及班级数对学校教师岗位配备情况进行核对,确定学校超缺学科教师数量。每年5月底调研新学期教师产假情况及教师大病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对空缺学科岗位实施全区调配。根据产假及大病情况实施对富余学科教师的交流轮岗,实施学科补缺。2015年通过学科补缺形式交流轮岗118人。通过科学实施学科补缺,有效解决了产假式缺编和大病暂时缺编问题,同时发挥专业对口的人才优势,达到了“人尽其才”的目的。
实施学区内交流
为进一步调动镇(街道)中心校内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中心校内部活力,根据中心校师资配备、专业对口调配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镇(街道)中心校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中心校内的交流,2015-2016学年学区内交流32人。
通过学区内的交流轮岗,解决了学区内学科教师不均衡的问题,真正做到了“按需设岗,按需调岗”,优化了学区内师资配置,促进了学区内教育的公平,加强了学区内教师队伍的管理。
开展教研一体化
临淄区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重点考虑共同体内农村学校的发展。2015年,该区共组织167人次名师送教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去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共同体为单位的集中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活动等协同教学与资源共享机制。共同体内定期开展“同课异构”、学科沙龙、班主任论坛等活动。
除此之外,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和城乡搭配的原则,小学、初中各组建了6个片际研训共同体,开展系列灵活机动的培训活动,实现了城乡互补、互动。
同时鼓励名师到农村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带动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业务提升。截至目前,临淄区共组建了37个名师工作室,吸收21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带动效果。
新闻推荐
国民党主席洪秀柱4日,中国国民党第19次全代会第4次会议举行,通过了题为“真诚反省、勇于改革”的政策纲领案,“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可能性”的提法首度明确写入该党政纲。2005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