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变美为何难
新学期,校服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虽然“校服新政”出台已有一年,但一些中小学依旧按兵不动,部分学校虽率先推出新款校服,却仍遭不少“差评”。因为不美观、不合身,学生不愿穿;因为质量差、价格贵,家长不愿买;因为要求多、选择少,学校不愿定做,校服改良由此失去了动力。
让校服变美,首先要过质量关和价格关。传统校服价格较贵、面料劣质,与之相对应的是频频曝出的“校服腐败案”。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家长很难与学校在购买新校服问题上达成共识。只有不断加强校服质量和价格监管,严惩校服采购中的贪腐行为,才能使校服质优价廉。这是校服变美的前提和基础。
让校服变美,其次要革新思想。一是要去除保守心态,用审美价值中和实用主义。传统校服有着“经济实用、均贫富、防早恋”的特色,过多强调服装之外的功能,让校服丧失了“主职”功能。二是要去除简单粗暴的管理理念。学校过度强调校服的统一效果,甚至男女同服,其出发点在于和谐统一、便于管理,提升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弊端却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目前,尽管有学校尝试打破“魔咒”,但“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未出现。一些地方的家长担心,引入的新式校服中男装太帅、女装太美,可能引发早恋,因此强力抵制。实际上,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我国最早引入校服是在上世纪初,当时就很注重美观,男生的西装、中山装,女生的长裙、旗袍等,就很时髦洋气,并充分展示了男女学生的性别特征。现在毕业照流行复古风,就证明了这一时期校服的魅力所在。
去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校服新政”,就是充分吸纳学生、家长的意见,提高学生、家长在校服选购上的话语权。实际上,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水,让学生自主设计、选择校服,一些地方还出台校服规范,凝聚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学生的共识,实现校服美化的各方共赢。(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饶思锐)
新闻推荐
鲁能主场1:1被亚泰逼平,保级依然严峻三天后,亚冠路上又多了个坑
遇弱不强,遇强不弱,家门口的鲁能依旧挣扎。本报记者王鸿光摄失落过后,鲁能球员更需自救。本报记者周青先摄主场迎战长春亚泰之前,不少人担心鲁能会“留力打亚冠”,以至于影响本场比赛的进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