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评论】宽容失败是对创新最大的支持张洞若
【陇上评论】宽容失败是对创新最大的支持
创新必然是要冒风险的,而一旦有了风险,就可能碰到失败,甚至是多次的失败。现实生活中,面对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很多人往往“纸上谈兵”,真正涉及到创新性的工作,则举棋不定、裹足不前
“创新”一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强音。G20杭州峰会,首次将“创新增长方式”纳入重点议题。各国都希望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创新,推动各自的发展与进步。
创新增长方式,也是中国改革经验的总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的过程,充满艰难与险阻,需要有不断改进、不断超越的勇气和魄力。因为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意味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它是对传统的突破、对未来的预期,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尝试,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必然是要冒风险的,而一旦有了风险,就可能碰到失败,甚至是多次的失败。现实生活中,面对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很多人往往“纸上谈兵”,真正涉及到创新性的工作,则举棋不定、裹足不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担心失败、害怕失败。由于心存顾虑,甚至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抱着“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态度,致使很多改革措施遭遇“中梗阻”。这种观望多、实干少,乃至不担当、不作为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发展,也影响到改革的深入推进。
破解上述难题,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大力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成败论英雄”。对个人的评价,重在衡量有什么样的成绩;对事情的肯定,重在分析有什么样的成果。甚至很多时候,工作才刚刚起步,便已经被立下“军令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种对成功的苛求,无疑给创新者戴上了“紧箍咒”,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他们难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反而会错失良机、丧失机遇。
可见,创新过程中,最具威胁的因素不是风险,而是舆论的求全责备。面对急功近利的指责,失败者经常遭遇“说三道四”,甚至招来“气急败坏”,动辄便被“一票否决”。其结果,则是愿干事、能干事的人背上了“包袱”,“与其出错、不如不干”成为很多时候对待工作的“潜规则”。如此一来,固然减少了失败的可能,但却极大地束缚了创新者的手脚,并最终导致创新精神的萎缩、创新活力的不足。
美国硅谷被誉为全球创新高地。探究硅谷成功的奥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宽容失败。在这里,创业失败从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只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汲取有益的教训,就可以再接再厉、重新开始。这种独特的硅谷文化,激励着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留下令人深思的警句——“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宽容失败比创造成功更为重要”。也正是这种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成为滋养创新精神、催生创新活力的肥沃土壤。
行走于创新之路,谁都不愿意失败,可谁都有可能失败。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同样,那些伟大的改革家、卓越的企业家,也多半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才能成功摘取胜利的花环。所以,宽容失败就是对创新最重要的支持。面对无法预估的风险,只有宽容失败,为创新者“开绿灯”,才能给予安慰、给人信心;面对可能出现的挫折,只有宽容失败,为创新者“兜住底”,才能鼓励探索、推动成功。如此,不断形成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就会有效提升社会的创新意识、培养积极的创新精神,进而迸发出源源不绝的创新活力。
当然,宽容失败并非无原则的纵容。“容错”的底线,不能超出党纪国法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容错”的结果,不能成为瞎折腾、乱作为的“保护伞”。哪些是“探索性失误”,哪些是“零容忍行为”,实践中必须有清晰的界定。相关方面应探索构建“防止犯错、减少怕错、可以试错、错了容错”的制度机制,通过公开透明的执行和评价体系,正确处理好容错与追责的关系,为创新者遮风挡雨、撑腰鼓劲,让他们在改革的道路上轻装上阵,真正把失败变为成功的铺路石。
新闻推荐
国台办、贸促会联合印发《通知》 进一步推动台资企业利用仲裁方式解决经贸争议
国台办、贸促会联合印发《通知》进一步推动台资企业利用仲裁方式解决经贸争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8日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已于近日与中国贸促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