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世界的敦煌

甘肃日报 2016-09-19 00:00 大字

世界的敦煌

【文博观察】世界的敦煌

张洞若

走进敦煌,便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鸣沙山。鸣沙山东麓、约1.7公里长的断崖上,迄今保存有数百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余尊塑像。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载,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从东晋至元代,历经了十多个朝代、一千多年的营建。二十世纪之初,一次偶然的“意外”,藏经洞重见天日,尘封已久的文化遗存,震惊了整个世界。这是近代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异常广泛的资料、无限丰富的宝藏,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学者。曾经消失的“敦煌”,再度蜚声寰宇;对敦煌文化的研究,也渐趋形成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

“世界上很少有一处文化遗产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期,而且每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遗存。”博大而精深的敦煌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这片神奇的土地,曾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荟萃之处。正如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历史的机缘、岁月的沉淀,造就了无与伦比的敦煌。西汉初年,张骞“凿空”之旅,开辟“丝绸之路”,敦煌地区设郡而得名。作为边陲重镇、通往西域的“咽喉锁钥”,汉文化从此在这里扎根,并始终居于主体位置。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又让敦煌成为接触西方的前沿之地、汉唐以来率先开放的地区。

“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不断推动着敦煌的繁荣与发展。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互动和交流,在这里汇聚、沉淀;各种文化、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在这里凝结、升华。长期的吸收与借鉴,滋养着敦煌文化,丰富了敦煌文化。它犹如一块美玉,蕴含着华夏文明的内核,更富有广度、更具有厚度,放射出耀眼的光泽。

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成了敦煌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极富亲和力、充满包容性的“国际化”基因,从一开始便根植于敦煌的血脉。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人类的敦煌》一书中,留下这样的感叹,“它不仅是一切人文,无所不包;更由于它面对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所表现出的宽容、亲合、慷慨,以及主动——主动的吸取和主动的融合。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最积极、最有益于未来的主题也在其中”。

人类的敦煌,精神的圣殿。敦煌,是永久的向往,心灵的家园。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构想,重新点亮了千年的古道。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浪潮,休戚与共、繁荣复兴的共同夙愿,让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敦煌——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在这里盛大登场,并以敦煌为永久会址,从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这是敦煌的宏大舞台,也是世界的交流平台。秉承优秀的“国际化”基因,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折射独特的文化魅力——古老的“丝路明珠”,又将担负起继往开来的时代重任。

在这里相聚,从这里出发,分享理解与信任的种子,培育交流与合作的花朵,“一带一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敦煌,也一定不负所望。

新闻推荐

实践创新,推动民生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观察之三

实践创新,推动民生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观察之三人民日报记者2016年7月28日下午3点,许多人的手机响起,各个新闻客户端陆续推来相同的消息——出租车改革和网约车新政方案出台,明确“网...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世界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