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争第一,不是“只认第一”
本报记者李志刚
最近几天,伴随着中国代表团打开“夺金之门”,不少人又开始高调宣布“奥运会就得争第一”。这样的观点对不对?当然是正确的,但出现的时机和文中的逻辑却耐人寻味。
“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格言,其影响早就超越了奥运会乃至运动,而成为规范、引领甚至指导人们生活的座右铭。运动员参加比赛,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想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尤其是中国这种“举国体制”的体育系统,运动员经过多年培养,层层选拔,获得了参加大赛的机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然应该拿出全部本领,使出浑身解数。从大里说是为国争光,往小里聊是成就自我,这自然是带有普世价值的真理。吊诡之处在于,“真理”,一般说来不需要再额外证明,这么多人“旧话重提”,文中大都有一个批判的前提,那就是用此来驳斥“大赛放松论”。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赛场内外均是大丰收,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很难再次企及的“历史高点”,此后,才逐渐有了“奥运降温说”。从根本上而言,这一说法是在为中国体育服务的,特别是可以让中国奥运代表团进退自如,留有余地。而从运动员个人的角度而言,也确实只有放松下来,才能体会到运动、竞技、比赛的美妙之处,这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宽松的舆论环境一直维持到本届奥运会开幕之前,但随后的“唯金牌论”突然之间死灰复燃,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身边的媒体,虽然也有“段子手”傅园慧的新闻,但却只能被处理成花絮、佐料、调味品,没有人发号施令,但所有的媒体靠着“自觉”就又回到了老路上。说实话,这一点让我觉得可悲,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次历史的倒退。
有一点必须要强调,“争第一”,绝对不能等同于“只认第一”。眼看着某些媒体一方面喊着“拒绝造神”,另一方面却恨不得将金牌运动员的生活、成长记录全部“扒”出来,是不是相当可笑?可能有人会拿“杜丽这次没拿金牌,却依然是焦点”来反驳我,我只想问一句“如果没有过去的奥运金牌,大家对杜丽还会那么关注吗”?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只认第一”的局面,恐怕还得从终极问题即“奖励机制”上做文章——只有奥运会在所有的世界大赛中不再“特殊”,奥运会金牌在所有的奖牌中不再“特殊”,整个社会不再拿奥运会金牌“说事”,我们才能真正接近运动、接近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
新闻推荐
烟台服饰亮相里约奥运会 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作,都是咱烟台企业搞定
本报8月10日讯(记者秦雪丽)近日,里约奥运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谈论,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奥运会咱烟台的元素可真不少,除了烟台籍运动健儿之外,烟台服装也将亮相里约奥运会。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