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建设保障房,保障的是人不是房

齐鲁晚报 2016-08-10 00:00 大字

□黄春景

日前,审计署公布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揭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十几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至2015年底,有19万套保障住房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不能及时交付使用。(8月9日《北京晨报》)

实际上,保障性住房大量空置早已见惯不怪,从此前全国一些省份的审计结果来看,“有房无人”的问题早已非常普遍。在2015年底的审计通报中,情况最为严重的是贵阳市,该市不仅空置的套数高达30855套,占了所有被通报省份的一多半,而且这些保障房建成以来就没有分配过。为何保障房大量空置,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房子不符合人们的需求,而是有需求的人没有房屋分配资格。

对此,完全可以采取相应举措加以解决。比如,加大现金补贴力度,让低收入者有更多的选择。这种方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住宅,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住房废弃,浪费社会资源。须知,保障房建设重在“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房为本”。“以人为本”不以开工量、完工量来进行考核,而是以解决了多少户困难家庭的保障性住房作标准。

保障房闲置十几万套,显然不是小事一桩,有必要深究原因、研究对策。一要根治“数字出官”。个别人为了“政绩”,不惜大造特造“大项目”,结果“计划”没有实现,本人却步步高升。二要谨防一哄而上、顾头不顾尾。不少保障房建设项目研究论证不充分,建成后不能满足需要;有的项目顾头不顾尾,先铺摊子,不顾后续配套工作,造成闲置性浪费。

保障房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一方百姓的安居和幸福。19万套保障房一直闲置,不仅兑现不了民生福祉,同时消耗着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针对一些地方保障房工作中出现的“重建设轻分配”现象,必须通过制度设计进行严格约束问责,地方政府必须要有勇气直面“闲置”的尴尬,切实解决保障对象的顾虑、担忧和实际困难。保障房建设只有做到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达标、契合百姓的实际需求,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换言之,十几万套保障房闲置不排除是“政绩下的蛋”,一些地方只是在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虚应差事,只求数量过关,却没在质量上用心。保障房是为了满足百姓住房需求,而不是政绩表演。如果只是建给上级看的,应付任务而已,那还不如换个更有效果的形式。

新闻推荐

杨桂英这样诠释“兵妈妈”的爱别人有难处,她会伸手帮忙

杨桂英翻看孩子们给她发的短信。本报记者范少伟摄“兵妈妈”杨桂英的三个孩子都很优秀,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军人。谈起自己的孩子,她满脸幸福,但又很谦虚。虽然自己的收入不高,但看到别人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