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工作台,麻将手变分拣快手 单县***让村民富了头脑,鼓了腰包
在单县杨楼镇杨楼东村环保礼品包装袋加工扶贫基地中,村民正在加工的礼品包装袋即将出口至德国。文/片 本报记者 赵念东
“以前没事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便会凑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拉呱,或者打麻将。现在却不一样了,都进工厂挣钱了。”谈起对扶贫工作对他们有哪些改变,单县杨楼镇一贫困户列举了该例子说明。据悉,目前,单县扶贫工作重心已经完成由精准识别向帮扶措施落实的转变。为完成脱贫工作目标,县乡村三级将任务层层分解,脱贫任务具体到村、细化到人。并将责任层层压实,人人写下保证书,贫困户不能如期脱贫,将精准问责到个人。
借光发电
助力村民脱贫
单县谢集镇朱江楼村有7个自然村,因土地流转,掌握在村民手中的耕地并不多,村中也没有集体经济,大部分年轻劳力外出打工,村中有贫困户92户共186人。针对该村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实际情况,2016年6月份,单县将朱江楼村作为试点,利用扶贫资金建成一座村级光伏电站。
据山东宇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伏运营中心总监孟祥辉介绍,该村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会以每度1.08元的价格卖给供电公司,每年纯收入有2万余元。
记者了解到,这些收入全部归为村集体收入,其中一部分用于给村里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员发放补助,其余的则做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据了解,单县大力发挥村级光伏电站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作用,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增收,助力脱贫。此外,村级光伏电站项目优先安排集体经济薄弱村,尤其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助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160个拟筹建光伏发电项目村中,有年初确定的55个空壳村中的22个,有目前仍未脱壳的31个村中的15个。通过发展状大农村集体经济,使基层组织有能力、有财力帮扶村内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回乡创业
带动群众齐脱贫
李田楼镇桑河村村民马秋花在中学毕业后,带着借来的400元路费,辗转于广东、福建等地打工,挤过工棚、睡过大街、倒过夜班。在一次回乡探亲时,马秋花看到家乡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农村妇女受困于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原因,而只能赋闲在家,没有活干,马秋花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可是苦于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因素一直未能实现。
2016年春节前夕,在镇政府就业扶贫等措施的帮助下,马秋花有了生产车间和启动资金。不久后,单县同心服装厂成立。由于马秋花在早年的打工企业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设备、招工人、搞培训、跑订单,一切都做得有声有色。经过近半年的摸爬滚打,同心服装厂慢慢步入正轨,逐步发展成为拥有电裁刀7台,缝纫机100余台,熨烫设备1套,员工100余人,主要生产睡衣、内衣等休闲服装,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
后来,马秋花积极响应政府扶贫政策,在员工招录中优先录用贫困户,免费培训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并给予贫困户优惠政策和特别照顾,坚持最大程度让利于乡亲。截至8月份,已吸纳贫困员工20余人,人均月收入1500余元,带动周边村2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李田楼镇在制定精准脱贫举措时,结合该镇大量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的实际,鼓励像马秋花一样的农民回乡创业,增添脱贫攻坚合力,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精准招商 产业带动
促进贫困户就业
“原来,地里不忙的时候,就会几个人凑一桌打麻将,或者拉呱闲聊。”在单县杨楼镇尤庄汽车坐垫加工扶贫基地中,贫困户圈恩芝在说话的过程中,也没有放下手中编织坐垫的活。据她介绍,编织一套坐垫,会有5元的工钱,一天下来可以赚80元。
据杨楼镇党委书记孟皓介绍,他们把全镇2868户、5545人贫困对象进行认真梳理,按照年龄结构、有劳动能力、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标准对人员进行分类,引进了无技术要求,容易上手,不用培训即可直接上岗的企业。
“之前,每逢农闲,村中的村民要么打麻将、打牌,或者凑在一起说他人闲话。”他说,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挣钱的工作,村民都放弃了原来低俗的消遣方式,村民的钱包不仅鼓了起来,还做到了移风易俗。
孟皓称,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杨楼镇结合自身实际,立足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通过走产业扶贫道路,为全镇230名贫困户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破解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这一难题,实现了“产业带动、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新闻推荐
□雨茂近年来,耳闻目睹了许多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悲剧,许多都是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同学们如能懂得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悲剧就可以避免。不久前,四川一所大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