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纠结”中艰难前行,中国奥运金牌观正在悄然变迁淡化“金牌至上”,不是一天能成的
里约奥运会,出师不利的宁泽涛人气未受影响,而傅园慧的走红更体现中国人对运动员价值评价的一种改变。新华社发“对于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你满意吗?”如果这个问题直接抛到你面前,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由于传统的原因,相信多数人还是会将中国获得的金牌数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然后做出判断——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说“淡化金牌”,习惯乃至文化却仍然迫使我们继续用“金牌”说话。现在国人的金牌观虽然日趋开放、开明,但在整体上依然“纠结”。
本报记者李志刚
“金牌至上”的由来
任何事物都在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人“金牌至上”的观点由来已久,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环境。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这是当时的国内媒体喊出的热血沸腾的口号。此后,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因而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牌。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国球”就此诞生。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赛上,经过7轮鏖战,先后击败了前苏联、古巴、美国和日本等强队,以一场不败的战绩夺取冠军。这标志着中国女排成为首支登上世界巅峰的中国三大球队伍,郎平个人也获得“优秀运动员奖”。女排的胜利,被上升到了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体育赛事的胜利,也和振兴中华的精神联系起来。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重返国际体坛后第一次全面亮相的大舞台。许海峰实现了中国人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之后,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共夺得15金8银9铜,金牌数位居第四,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信心和士气。奥运会因此成为中国体育乃至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块阵地。
从李宁、刘翔到杜丽
对于中国人特有的对体育的狂热,以及赋予体育额外的意义,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曾这样说:“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一穷二白,社会情绪比较低落,还有一些屈辱的历史记忆。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气的作用。”而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突然发现自己与世界有巨大的落差,女排的辉煌、奥运的成功让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了出口,“女排精神”因此激励了数代人,“奥运会”更成为了特殊的含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人对于竞技体育曾经是那样的狂热,但却是“许胜不许败”。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大伙儿就跳着把手拍红。如果输了呢?大伙儿就跳着脚骂娘。一旦一个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得了金牌,就会举国若狂,瞬间被捧成了英雄。而谁一旦从金牌榜上跌落,他很可能被责骂的口水淹没。
李宁,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的“体操王子”,但在1988年与整个中国奥运代表团一样,“兵败汉城”,结果回国的时候,他都没敢走正常的航班到达通道,为了避开围堵在那里等着辱骂他的人群,李宁只能从“小门”开溜;王义夫,因为身体原因晕倒在奥运决赛场上,不仅没有获得同情,反倒被骂为“废物”,后来再次夺金,王义夫感叹“世态炎凉”;刘翔,从2004年雅典的英雄,到2008北京、2012伦敦的罪人,一时间曾经是“千夫所指”……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这一次到了里约,首个正式比赛日,孙杨无金,庞伟无金,杜丽无金,中国代表团无金。放在以前,悲愤郁闷之声肯定会发作,但这一次,大家却表现出了少有的但是可喜的宽容,类似“中国银,挺好的”之类的声音成为主流,其中彰显出来的是民族和国家日益增强的自信——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转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不再需要利用体育实力作为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手段。
趋势可喜警惕“反弹”
体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的其实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以“金牌情结”来说,长期以来,这种情结不仅在体育,在日常教育方面也曾是很多国人评判青少年的重要标准甚至是主要标准。过多地关注应试成绩,往往就忽略了对孩子个人能力、心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素质教育是国内教育改革的重点,侧重对孩子整体能力的培养,淡化成绩在孩子成长中所占的比重,更加瞩目于能否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拥有独特个性,享受多样爱好的幸福个体,让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地享受生活和生命的精彩。正是基于更多的人在认识上的这种变化,“金牌至上”的观点在中国才真正被弱化,“洪荒少女”傅园慧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走红的。
只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尽管在整体上,大家已经认可“中国不再需要用体育金牌说事”,更加鼓励自由化、个性化、国际化,但中国的“金牌情结”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根源,要想真正去除谈何容易。伴随着此次里约的整体表现低于预期,对“淡化金牌”进行“反弹”的观点倒是随处如见。当然,国人容易走极端,而“淡化金牌”并非就是抵制竞技体育,而是应该改变发展竞技体育的方式方法。
不容否认的是,中国代表团在里约遭遇的“困境”正在国内引发一些焦虑和失望的情绪,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正面承认这一点。一些人在评价别的国家的成功时,开始用了“酸葡萄”心理;一些人开始抨击裁判,认为中国代表团受了别有用心的不公正对待;一些人罗列种种不太能站住脚的理由,强调别的国家“对金牌比我们还重视”;还有一些人旧调重弹,居然又在为“举国体制办体育”高唱赞歌。
任何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特有的“奥运金牌观”,在整体上向轻松、自信的道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这个过程中,“纠结”与“反弹”肯定不可避免,对此,大家还是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在迷途和表象中不至于失去方向。
新闻推荐
再难的路,有进步就不止步 男子50公里竞走,山东选手于伟位列第五
于伟参加50公里竞走比赛。新华社发本报特派记者刘伟8月20日发自里约当地时间19日上午8点,美丽的巴拉纳海滩旁边,人类竞赛项目中距离最长的男子50公里竞走,正式拉开了帷幕。经过一上午的激烈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