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贫困县教育大投入开创民族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新局面——临夏市民族教育工作侧记
“六一”儿童节精彩的表演
临夏市实验小学
本报记者 赵爱昌 通讯员 张玉萍
2013年-2015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贫困县临夏市教育总投入累计达到12.86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6.9%提高到2015年的8.4%,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逐年增长,各项教育经费投入达到法规要求。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全市新增教育经费8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用于教育,率先在甘肃实现从学前到高中15年全程免费教育,形成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新局面。为了深入挖掘临夏市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具体做法,记者采访了临夏市教育局李志中局长。
突出“三个关键”依托政策抓学前教育
近3年来,临夏市学前教育工作从突出“普及、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点入手,依托各项国家、省上学前教育惠民政策,积极实施教育部《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项目,确立了“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和“城乡兼顾、均衡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按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加快对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高点定位、强力投入,先后筹措一亿多元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所。并按照市、镇、村三级幼儿园“统一研究部署、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配备设施、统一城乡管理”的原则,通过自筹资金、向财政申请、商家垫资等多种办法共筹资800多万元,对新建的所有城、乡幼儿园按同一标准配备了幼儿桌椅、玩具、图书、钢琴等保教设备。全市标准化幼儿园数量翻了一番,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85%以上的行政村设立了幼儿园。目前,全市公办幼儿园数量由2010年的5所增加到现在的37所,增幅达7.4倍;民办幼儿园由原来的27所增至36所。全市幼教机构总量占全州四分之一,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从2010年的64.4%提高到92.2%,入园率远高于省、州平均水平,跨入全省前列。
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学前教育免费政策,生均按省级示范1500元/年、省级一类1400元/年、省级二类1300元/年、普通幼儿园1200元/年4个标准对全市所有公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免费经费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年度免费资金近1800万元。在管理机制上突出“活”。将新建的镇中心幼儿园从原小学学区剥离,独立建制,自主管理,并全部实行日托制,提高了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档次。积极推行“老园带新园”、“城园联乡园”的管理模式,采取“连片结对”方式使镇、村级幼儿园在设施配备、园务管理、保教工作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公办幼儿园同步、均衡发展。
在督查考核中突出“实”。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的通知》、《幼儿园教育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临夏市民办教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民办幼儿园年检考核标准》等评价体系。每年对全市所有公民办幼儿园从办园模式、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园务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在办园模式上突出“新”。鼓励幼儿园积极改革创新、自主发展,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全面+特色”的多元化办园模式。学前中心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广泛组织开展了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市二幼以本地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开发利用为载体,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开展游戏化课程,形成了独特的办园风格,市一幼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教育,市五幼以艺术教育和游戏化教育为特色,4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孩子们开辟绿色种植园及各类丰富的活动区,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新建的实验幼儿园则以全日托、高标准、高水平为目标,以“个性化发展、和谐中成长”为办园宗旨,竭力打造全州品牌名园。
在队伍建设上突出“强”。组建成立了“临夏市幼儿教师培训资源中心”。紧盯高水平,立足高水准,采用送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积极组织优秀课评选、自制玩教具展评、五项技能竞赛、教学论文评选、新课程研讨等岗位练兵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和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活动,全面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两年来,市教育局组织各类学习培训活动28次,参加1180人,全市幼儿教师年受训率达95%以上。
坚持“四个优先”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四个优先发展战略,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贯彻州委<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促进全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措施。建立了四大班子成员及市直相关部门与学校联系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性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镇(街道)和市直相关单位注重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帮扶,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调研指导,为市委、市政府更好地谋划推动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坚持每年同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靠实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特别在“控辍保学”、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各级各类学校共计接纳近6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就学。2013年投入3.48亿元,2014年投入4.18亿元,2015年投入5.18亿元。3年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30396万元、32306万元、45175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2%、6.28%、39.84%。三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中学从2013年的5659元增加到2015年的8465元,小学从2013年的3876元增加到2015年的5889元。三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学前从2013年的2172元增加到2015年的4278元,小学从2013年的1208元增加到2015年的2218元,教职工年人均工资从2013年的42832元增加到2015年的56399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3年的6.9%提高到2015年的8.4%,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逐年增长,各项教育经费投入达到法规要求。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全市新增教育经费8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用于教育。
按照“特岗+精准”的方针,先后招录381名紧缺学科教师,安置24名免费培养师范生,优先保证乡村学校师资队伍所需。同时,根据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每年进行内部调剂,合理配备教师资源。根据省、州实施意见,制定了《临夏市校长轮岗和教师交流实施方案》,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流动,以下乡支教、对口支援、巡回讲学等形式先后选派122名教师跨校支教,促进了城乡教育教学和管理均衡发展。严格落实国家、省、州提高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班主任教师每人每年落实1000-2000元津贴,所有乡村教师享受200-400元乡镇工作补贴。注重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建成周转宿舍135套。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以校长、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请进来、派出去”为手段,以国家、省、州、市“四个层面”培训为抓手,以“五课”教研为平台,形成了“教、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近三年累计完成各级各类培训14178人次,涌现出全市拔尖人才、省州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65人。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2.3亿元,实施了前河沿小学、南川小学等基础建设项目31个,完成16所中小学校舍维修。建成中小学及附属设施70所(处),建成面积5.55万平方米,改造操场4.3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3699.7万元,为48所城乡学校配齐配备了一批电子白板、桌椅板凳和音体美器材,建成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卫生室、实验室、活动室139个,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城乡中小学全部接通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通过市级教育信息平台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网络在线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以区域“联片教研”、城乡“结对互动联谊”、校内“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
健全“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开展各类教研活动147场(次),促进了城乡学校教科研水平同质均等发展。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临夏州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依托基地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教育资源,开设舞蹈、美术、音乐、武术等中小学生实践课程,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学生看城市”等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投资250多万元改扩建占地30亩的市职教中心,开设挖掘机、装载机、塔吊等26个技能培训班。
近两年来,依托“双联”行动和***支持计划,面向广大“两后生”和城乡劳动人口开展各类技能技术培训3950人次,输转劳务650人次。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倾斜支持力度,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免费经费纳入财政保障,选派优秀校长、优秀教师支教民办学校。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41所民办教育机构配备教育教学设备,全市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到41所,在校学生总数11130人。先后有1600多名中小学生在省、州、市专项竞赛评比活动中获得表彰,相继组建了语言文学类、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社团258个,积极引导中小学走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内涵发展之路,逐步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
实施“五措并举”拓宽职业教育教学路
目前,临夏市有临夏市职教中心和临夏外国语学校2所市属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及学员1730人,教职员工218人,开设专业17个,各类短期培训班16个,实训室12个,独立运营经济实体公司3个。近两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000多人,为促进临夏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举措拓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拓宽学生快速学得一技之长的就业门路。
研修培训,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上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社会招考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近两年累计培训45人次,突出教师技能培训与考核,组织教师参加省劳动部门和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考核,有15名教师通过技能等级考核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和省级职业鉴定资格。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数达到21人。2015年招聘紧缺学科教师8名,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从有关企业引进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利用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以近年新分配和调剂的教师为培养对象,加大了“传、帮、带”工作力度,并组织年轻教师到实验实训车间学习实践,提高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2所职业学校教师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15人,有中高级职称的96人,双师型教师24人,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2人,省级职业鉴定考评员46人,省级职业指导师2人。
市场导向,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各职业学校立足现有资源和专业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和强化骨干专业建设,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竞争力。开设电算会计、家电维修与电脑维护、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汽修、工程机械维修、阿语精读等17个专业。同时,常年举办汽车驾驶与维修、挖掘机、装载机、塔吊、电工电焊、家电维修、清真餐饮、牛肉拉面、民族工艺(葫芦雕刻、彩陶和砖雕)、电子商务、民族物流、经贸阿语、特色旅游、办公自动化、保安、家政服务等各类短期培训班。
近两年来,市职教中心先后承担了州、市人力资源部门、农业与扶贫开发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和单位委托的各类培训,年均培训2000人左右。2016年市职教中心向家庭贫困群众免费开展***、清真餐饮从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已完成培训1019人次。
合作共建,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各职业学校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企合作,把培训就业同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积极适应市场,创办经济实体,参与城市创新管理,促进和实现职业学校的转型。依托市职教中心成立了“临夏市为民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临夏市人力资源开发公司”、“临夏市保安服务公司”3家经济实体,加强培训、就业、输转工作和城市创新管理工作。深化校校合作,与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政法大学、青岛同创科技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民族职专、青岛海龙职业专修学院、定西卫校等以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挂靠等方式联合办学,加强与省内外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在原有青岛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又开辟了华东就业市场,先后输送450名中职生到青岛、成都、华东就业。
近年来,市职教中心依托临夏市人力资源公司向周边地区和华东、青岛、福建等地累计输送6.6万余人就业,实现劳务收入3.169亿元,就业率达到85%以上。外国语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27届毕业生,培养实用型人才3500多名,向中东、西亚、东南亚、北非等18个国家输送了700多名留学生。
扩容提质,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实施了职业中心易地搬迁工程,职教中心整体迁入原南龙中学,实现教学区、生活区和实训场地“三区相对独立”,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新增实训场地3000平方米。同时,实施外国语学校易地搬迁及改扩建一期工程,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计划9月份动工修建。
内培外输,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从201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全市财政预算之中,每年拨付300万元培训经费,并装备了挖掘机4台、装载机4台、塔吊1座、叉车1辆、教练车6辆、压路机1辆、平地机1台。对全市失地农民、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闲散劳动力、复转军人、个体工商户等进行全员全年免费培训。紧紧依托人社部门,通过“双联”行动,积极开展“送技能、送培训、送服务”下乡活动,主动走出校门,向偏远地区居民进行上门培训。
近两年先后向王坪村、罗家堡村、折桥村等6个村社进行上门培训,共培训人员853人。联合民政部门,通过“双拥”共建活动,积极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对现役军人和复转军人进行摄影、牛肉拉面、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挖掘机、装载机、塔吊等专业中长期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12人次。配合州、市总工会,通过送温暖活动,开展对困难职工、下岗工人的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先后与州总工会和市总工会联合对困难职工和下岗工人进行了汽车驾驶、月嫂、家政服务和电子商务培训,年完成培训近500人。与社保部门联合对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城市低保户和新增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向4镇失地农民和七街道低保户开展挖掘机、装载机、塔吊、牛肉拉面、清真餐饮和缝纫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积极面向临夏市周边地区各县、甘南及青海地区开展技能培训,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以上途径的培训,临夏市职业培训工作实现了全年全覆盖,年完成各类培训2000人。
开创成效显著树起健康快速发展旗帜
学前教育:以“教研兴园、科研强园”的理念,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级幼儿教育研究项目和3个国家级、省级学前教育科研课题,有教育部社政司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北京21世纪教科院研究课题、教育部国际司与IBM 公司合作项目、中国——新西兰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国儿基会“遍及全球”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课题等,所有项目和科研课题均顺利实施,成效显著,受到国内外学前教育界专家好评。学前教育目前已形成了“以省级示范园和省级一类园为示范、市属公办幼儿园和镇村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城乡幼儿“入园难”难题,开创了临夏市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名单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6]2 号),将临夏市列为全国首批36个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地区,临夏市学前教育工作发展水平和改革潜力的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和鼓励。
义务教育:临夏市辖区内现有各类学校131所,职业中学在校生4794人,学前在园幼儿14578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小学22387人,初中9765人,在职教职工2306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2%,“三残”少年儿童入学率85.2%。2014年-2015年,临夏市45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标准化学校州级评估验收。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如下:
办学规模:小学90%、中学100%;班额:小学85%、中学100%;生均用地面积:小学54%、中学75%;生均建筑面积:小学85%、中学100%;跑道:小学95%、中学100%;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综合评估达标率、篮球或排球场、实验室设备、体美器材设备、教学计算机生机比、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教师学历合格率等8项指标小学、中学均为100%。2016年2月,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依据教育事业年报数据,核定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达到规定要求。4月份顺利通过州级督导复评,评估得分91.5分。5月份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通过进一步整改提升,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3,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27。在两基迎国检的各项验收中临夏市顺利通过,临夏市教育工作被国家检查组誉为“民族地区的一面旗帜”。同年,荣获临夏州人民政府“全州教育工作一等奖”。
职业教育: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临夏州第十三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对培训后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完成各类培训考证550人。真正建立起了先培训再鉴定后就业的良性培训就业机制,彻底解决了临夏市外出就业人员因无资格证而难以就业的突出问题,基本实现了劳动从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谈到今后临夏市各类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时,李志中局长说: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市关于教育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全力促进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补齐短板,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盘活教育资源助推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同时,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临夏市的父老乡亲们做好服务,为临夏市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新教育。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郑州9月1日电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1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肖天受贿一案。南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1997年至2014年,被告人肖天利用其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