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林风眠和他童年的染坊

江淮时报 2016-08-19 00:00 大字

□王海英

林风眠1900年11月出生在广东梅县乡村的一户石匠家庭,长到6岁的时候,他家所在的村子里,新开了一家染坊。这家染坊的开张,让幼年的林风眠充满了好奇,也影响着他的命运。

他喜欢这个染坊。其中的原因,一是当时的乡村生活里,缺少亮色。林家是石匠,他的祖父是一位倔强又勤劳的石雕艺人。祖父非常疼爱他,但性格里有像石头一样坚硬的品质,让林风眠从很小的年龄就懂得生活之重。新开的染坊,显然给单调的乡村生活,添加的斑斓的色彩。其二,这大概就是画家天生的对颜色的好感,不同的颜料,在布上作画,应该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于是,幼小的林风眠就经常纠缠着母亲带着他去看颜料。林家妈妈是一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但在这个家庭里一直地位低下,经常会受到林父和婆婆的责备和欺负。带着林风眠去染坊,可能也是她难得的快乐时光。

一来二去,林妈妈就和开染坊的年轻的老板彼此有了好感,两个人坠入爱河,于是相约私奔。但他们不幸,被闻讯而来的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这时候,年仅六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但他无能为力,救不了妈妈,孩子被强行抱走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有人说母亲被卖到山区不知所踪,有人说母亲被沉了“猪笼”。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不是自己常让带着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1919年12月,在新式学堂美术课上显露天分的林风眠踏上轮船,赴法勤工俭学,离开了故乡这个伤心之地,从此再没回来过。

童年的染坊,或是林风眠艺术启蒙的地方,让他从此对颜色有了更多的理解,终成为中国近代绘画艺术的一座高峰。但林风眠一生坎坷,直到终老也没能走出染坊悲剧的影子。他用自己的作品在沉吟中呐喊,呼唤人道社会,经受内心的拷打。

林风眠一生画过很多以“白蛇传”“宝莲灯”为艺术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也没能解脱的内心情结。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这样写到林风眠的去世——

九十二岁的八月十二上午十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

“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 ”上帝问他。

“画家! ”林风眠回答。

新闻推荐

缓解县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全国工商联

全国工商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