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鲁迅与胡适的书缘

江淮时报 2016-08-19 00:00 大字

□成健

鲁迅与胡适是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两位先驱,尽管后来双方因文艺观的不同而势如水火,但在早期,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结下了一段令人称道的书缘。

在那个年代,书籍资料是文人治学的必需资本。鲁迅曾在北京教育部任职十多年,参与过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筹建,因此借阅馆藏书籍可谓近水楼台。鲁迅平日还常去琉璃厂等处淘书,每年的购书费用成百上千。胡适则比鲁迅拥有更广泛的人脉资源,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非同一般,曾考虑过辞去北大教职跳槽到商务编译所担任所长。这两位大师在书籍资料方面各具优势,而绝无狭隘保守之念,每当对方需要帮助时,他们都是极其坦诚地提供便利。

比如1923年3月14日,鲁迅日记记载:“午后得胡适之信并还教育部之 《大名县志》。” 1922年8月21日,鲁迅在致胡适的信中提及:“前回承借我许多书,后来又得来信。书都大略看过了,现在送还,谢谢。 ”

鲁迅一度在北大、北师大等八所院校兼职教课,主讲中国小说史。他对《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的阐释造诣很深,而胡适在这方面也颇有研究。他们在小说史的梳理和探索方面互通有无。 1923年4月17日,胡适赠给鲁迅 《西游记考证》一本。 1924年1月5日,鲁迅给胡适寄去《西游补》两本,并在信中说:“《西游补》送上,是《说库》中的,不知道此外有无较好的刻本。 ”

有一次,鲁迅从教育部同事齐寿山那里得知,他有个本家,家里有一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版本较为清楚,鲁迅觉得对胡适研究《水浒传》很有参考价值,于是写信向他推荐,同时也如实告知该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稍破旧,须重装,而其人知道价值,要卖五十元,问我要否。我现在不想要。不知您可要么? ”胡适回信表示想要,后来还价到四十五元成交。

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和胡适还经常将自己新版的著作赠送给对方。据鲁迅日记,1923年9月1日,“下午以《呐喊》各一册寄丸山及胡适之。 ”之后,鲁迅还将《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册先后赠予胡适。

1924年6月2日,鲁迅“夜得胡适之信并赠《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及《中国文学》各一本,还《说库》二本。 ”过了几天,鲁迅回信说:“前四天收到来信和来还的书;还有两本送给我的书,谢谢。 ”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鲁迅在北大讲课时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家境贫寒,债务缠身。1924年初,李秉中冒昧托鲁迅将家中所藏的《边雪鸿泥记》书稿一部十二册卖给出版商,以换点稿费。这部书稿的作者刘锡纯是清末秀才,辛亥以后曾在四川康定地区教书为生。不久当地发生藏人暴动,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率兵镇压。刘锡纯据此史实写成六十四回小说稿《边雪鸿泥记》,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尚怪奇,而尚事实,不取耳闻,而在目睹”,意在以此“为治边者之宝鉴”。

鲁迅受此托付,首先想到的是与商务印书馆关系深厚的胡适,于是给他写信,并将该书一部十二册寄去。鲁迅还介绍李秉中往胡适府上登门拜访。转眼四个多月过去了,胡适那边仍无动静,李秉中心里焦急,便于5月26日写信再求鲁迅继续关心。鲁迅次日即写信给胡适说:“《边雪鸿泥记》一去未有消息,明知先生事忙,但尚希为一催促,意在速售,得钱用之而已。”6月6日,又写信再做最后努力,向胡适表明底线:只要能卖出,可“以无所不可之方法”,“但如用无所不可法而仍无卖处,则请还我,但屡次搅扰,实在抱歉之至也! ”

或许是胡适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事情终究未果,但鲁迅对胡适的一番信任和理解,在这本书稿上折射出明显的印迹。

新闻推荐

语意之误□李仙云

□李仙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