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也说读汉字

广安日报 2016-08-28 21:13 大字

□甘建华

汉字是中国字,也叫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特色。与其它民族文字相比,汉语言文字的最初形成也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汉语言与其它语言又有完全不同之处,其一是其文字的拼写结构和望文取义的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及的;其二是语音的抑扬顿挫,配合声韵所产生的读音和语言意义与众不同;其三是汉语言文字结构比较复杂,还有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音多字等诸多现象。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形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由于在旧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经济欠发达的社会状况,读书识字的成本比较高,致使许多人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在民间就流行着一句能够简单识字的俗语:“中国人生得憨,认字认半边。”当然,这话也说得不无道理,比如许多形声字,诸如“牲”“档”“清”等等,像这样的字,可能在总体上要占汉字的两三成还要多,以半边的读音,就基本上是正确的。可是,遇到有些字的读法就大相径庭,如“滞”“吠”“怡”“岚”“茸”“诺”等等,无论如何,它们也与半边的读音毫不沾边。

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如今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这么多年的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了。如今的文盲和半文盲,在国民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少了,还在以字的半边读音来“认字”的人,在社会上也没有多少立足之地了。

话又说回来,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导致了文字的繁杂,与西方语言的拼读字母就那么二三十个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单凭《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的单个字数就是一万三千字左右,这基本上是在现代社会比较常用的字。如果像《康熙字典》那样把所有的汉字都收罗起来的话,总共就有四万七千多个字。

要想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除极个别有天赋的特殊人才外,一般的知识分子,在没有用字典的情况下,是难以办到的,也是没有必要去办到的。因为有很多字都是冷僻字或方言土语,如“冇”、“乜”等,就是粤语的常用方言字,除华南的部分地区常用外,其他地方的人就很少用到、听到或看到,所以就没有必要,也绝对不可能,去把那么多的字一一记完或者用完。

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也会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语言。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是没有古书流行的,我看到一个很爱看书的人,手里拿着一本很旧的线装书,便问他是什么书,他答曰“柳齐志”,我拿过来一看,却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像这样读错字的现象,在农村是见怪不怪的了。可是在很多公众场合读错字的,也不乏其人。比如“户口簿”,也有不是文盲的人,把它读成“户口薄(bo)”。虽然这两个字区别不大,但即使在乡下,也没有听到哪个不识字的老年人,把“阎王老爷勾簿(bu)子”说成“阎王老爷勾薄(bo)子”的。

笔者在广东还听见有人说“我听不懂奥语”,其实是“粤语”;还有人把中山市的石歧镇说成是“石支”。在那样的场合,听到这样底气十足的错别字,岂不令人忍俊不禁。

像这样“张口黄”,在平时听到也就无所谓,大不了会认为读错字罢了。可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专业术语都读错了的话,不仅会被人留作话柄,还会丢了自己的底子,从某个角度讲,也折射出本人的专业素质。

其实,对于个别不认识的字也花费不了多大的功夫,大不了也学学古人的不耻下问。如实在不愿丢自己的“面子”,就花十来元钱,买本小学生用的字典查一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在平时稍微留意一下人家的读音,比如看见电视字幕上不认识的字,听一听播音员的标准发音,也不失为解决不认识的生僻字最好的办法。

呵呵,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新闻推荐

华蓥山红色旅游人气旺

本报讯(华蓥记者站杨天军)10月2日,久雨放晴,华蓥山旅游区开展了“重走华蓥山游击队小路”、“免费参观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华蓥山地质博物馆”、“追寻英雄足迹观赏大山风光”等一系列活动,国旗长假...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 也说读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