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文絮 □朱以光
我和他坐在玄珠湖的柳荫下。他随口吟诵“依然此柳,风吹雨打絮满头” (《吴梅村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是清人吴梅村写一代说书人柳敬亭的诗句。我脑海里也浮起了文学之柳的灿烂芳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低头品茗,那些诗句竟有了柳叶的清纯,尽管此时并非春柳依依或者柳絮满头。
我问及他最近的创作,他说,刚写完一个小玩意儿。他说得谦虚,我却充满了期待。妖媚的柔柳轻摆,有微风吹来悠悠凉意。
话题由我先前的散文《寂静的河流》生发到了散文或小说的素材、标题和立意。他对于我谈到的晚上率领饥民偷煮洋芋吃的“夜书记”的素材说那是“生活转化为艺术”(安德烈·莫罗亚论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语)中很难遇到的好题材,是个小说料子。有时候想好的标题和立意会在写作中改变,立意和标题或许就藏在文章的行云流水里,像一棵大树样生长着,随着主干和枝桠的成型以及树冠的繁茂,文体之美也悄然显现,比起先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般挖空心思的,还美得多。他抿了口茶,茶水在嘴里咝咝细响。比如刚才说的那个短篇,开始想的题目是一叭酽痰,是凸显主人翁要用一叭酽痰去复仇的立意。但写了三分之一,被报复之人的扭曲心理竟然与一把弹弓——弹绷子(川话)发生了关联,这个细节居然就贯穿了全部叙事,也贯穿了小说人物一生的怪诞行为。原来定好的题目只好改了,就叫弹绷子。带着欣然的语气,他说有时候写东西就是这样,随着情节的推进,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闪现,让人着迷。
柳下闲谈,偶尔就插进几句朋友的近况,比如袁老师和哑鸣的诗,我当年热情过余用摩托送袁老师回家发生的一起躲不开的车祸,通江女红军西征遭遇马家军,我爷爷的旧事历险冤屈等。但这样的插曲权当是一种主题间的过渡,天南地北,率性而起,又率性而止。这正是山野之地喝茶闲谈的趣味所在,有如人生诸事在条条框框之外,要有枝蔓的旁逸斜出才更有滋味。不过闲篇终归形散神聚,大多还是在我俩共同的写作嗜好。
在今天,或许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阎连科的伟大,他的作品充满了寓言式的创造,是对残酷现实的艺术提纯。我谈起阅读阎连科《四书》的意趣,如麦田版的《四书》,以《天的孩子》《故道》《罪人录》《新西绪弗神话》四本书、实为四个小标题交错穿插,写黄河边第九十九育新区里一个孩子依照上边旨意统领着一群教授、学者、宗教人士、音乐家、作家等罪人,在赎罪自新中不得不逐渐变节屈就,违心炼钢,浮夸亩产,卖友求荣,以求自我解脱重获自由,但最终惨遭饥荒,吊死饿死,甚至偷吃死尸,最后,那孩子放走所有罪人,毅然将自己钉死在巨大的十字架上……
他说阎连科的其他书没读,但第一部长篇《受活》读过,认为是其荒诞的形式,尤其是其流畅厚实的叙事腔调使他痴迷,他早年的一些小说深受这种句子的影响。比方说“事情就这样成了”就是里面常出现的一句,后来他读了《圣经》才知道原来如此。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巨著一样,许多作家都是在以艺术的形式“追寻时间”的意味刻度。
谈到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三部作品,他尤其喜欢《活着》的线型简单结构,一家人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老人的清晰叙述却揭示了深邃苦难人性。关于余华是蜻蜓点水,我们很快便转到了陈忠实及其《白鹿原》。
他背靠一棵柳树,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应该学习路遥和陈忠实,写好一部书,我们就留住了时间,就没有被时间忽略或抹去。可当年他们也曾彷徨啊!路遥刚写完的《人生》就被《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在西安宾馆里否定了,要不是《花城》杂志和人文社的重读审稿,这个作品差点就湮没了。遥想当年,陈忠实是抱着写一部盖棺垫枕要与路遥比高下的心写《白鹿原》的。他和路遥都是在翻人生的第二道坎,第一道坎是任公社书记时因写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短篇,1976年后被免职。而路遥是县革委会主任,也是1976年后被免职的。他们都置之死地而后生,用文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视野。许多作家何尝又不是呢!他说他也是靠文学才从深山到县城到一个小编辑的。他叹了口气,说陈忠实写完《白鹿原》也茫然。为了吸取路遥被不公对待的教训,《当代》杂志派洪清波、高贤均两位编辑到陕西取走稿件,陈忠实觉得仿佛是连生命都交出去了。他老婆因孩子学费无着唠叨,陈忠实心灰地说,这事弄不成!咱就回老家养鸡,养鸡比写作来钱。不久,编辑室主任高贤均来电,说经三审通过,大作《白鹿原》同意刊发。陈忠实跌坐在沙发上热泪纵横,对老婆和孩子嗷嗷叫着,成了,咱把事弄成了!不用回老家养鸡了。
听着这样的故事,我痴迷、神往,由衷地替陈忠实高兴,尽管人间再无陈忠实,世上却永存《白鹿原》啊!他静默了一会儿,掷地有声地说,生活是大海,作家是渔夫,就看你从大海里能打捞起来什么。我点头,凝目着闪亮的湖水,深以为是并对自己说,还得像他们一样经受得起命运的风浪。
我和他坐在玄珠湖的柳荫下。他随口吟诵“依然此柳,风吹雨打絮满头” (《吴梅村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是清人吴梅村写一代说书人柳敬亭的诗句。我脑海里也浮起了文学之柳的灿烂芳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低头品茗,那些诗句竟有了柳叶的清纯,尽管此时并非春柳依依或者柳絮满头。
我问及他最近的创作,他说,刚写完一个小玩意儿。他说得谦虚,我却充满了期待。妖媚的柔柳轻摆,有微风吹来悠悠凉意。
话题由我先前的散文《寂静的河流》生发到了散文或小说的素材、标题和立意。他对于我谈到的晚上率领饥民偷煮洋芋吃的“夜书记”的素材说那是“生活转化为艺术”(安德烈·莫罗亚论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语)中很难遇到的好题材,是个小说料子。有时候想好的标题和立意会在写作中改变,立意和标题或许就藏在文章的行云流水里,像一棵大树样生长着,随着主干和枝桠的成型以及树冠的繁茂,文体之美也悄然显现,比起先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般挖空心思的,还美得多。他抿了口茶,茶水在嘴里咝咝细响。比如刚才说的那个短篇,开始想的题目是一叭酽痰,是凸显主人翁要用一叭酽痰去复仇的立意。但写了三分之一,被报复之人的扭曲心理竟然与一把弹弓——弹绷子(川话)发生了关联,这个细节居然就贯穿了全部叙事,也贯穿了小说人物一生的怪诞行为。原来定好的题目只好改了,就叫弹绷子。带着欣然的语气,他说有时候写东西就是这样,随着情节的推进,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闪现,让人着迷。
柳下闲谈,偶尔就插进几句朋友的近况,比如袁老师和哑鸣的诗,我当年热情过余用摩托送袁老师回家发生的一起躲不开的车祸,通江女红军西征遭遇马家军,我爷爷的旧事历险冤屈等。但这样的插曲权当是一种主题间的过渡,天南地北,率性而起,又率性而止。这正是山野之地喝茶闲谈的趣味所在,有如人生诸事在条条框框之外,要有枝蔓的旁逸斜出才更有滋味。不过闲篇终归形散神聚,大多还是在我俩共同的写作嗜好。
在今天,或许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阎连科的伟大,他的作品充满了寓言式的创造,是对残酷现实的艺术提纯。我谈起阅读阎连科《四书》的意趣,如麦田版的《四书》,以《天的孩子》《故道》《罪人录》《新西绪弗神话》四本书、实为四个小标题交错穿插,写黄河边第九十九育新区里一个孩子依照上边旨意统领着一群教授、学者、宗教人士、音乐家、作家等罪人,在赎罪自新中不得不逐渐变节屈就,违心炼钢,浮夸亩产,卖友求荣,以求自我解脱重获自由,但最终惨遭饥荒,吊死饿死,甚至偷吃死尸,最后,那孩子放走所有罪人,毅然将自己钉死在巨大的十字架上……
他说阎连科的其他书没读,但第一部长篇《受活》读过,认为是其荒诞的形式,尤其是其流畅厚实的叙事腔调使他痴迷,他早年的一些小说深受这种句子的影响。比方说“事情就这样成了”就是里面常出现的一句,后来他读了《圣经》才知道原来如此。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巨著一样,许多作家都是在以艺术的形式“追寻时间”的意味刻度。
谈到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三部作品,他尤其喜欢《活着》的线型简单结构,一家人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老人的清晰叙述却揭示了深邃苦难人性。关于余华是蜻蜓点水,我们很快便转到了陈忠实及其《白鹿原》。
他背靠一棵柳树,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应该学习路遥和陈忠实,写好一部书,我们就留住了时间,就没有被时间忽略或抹去。可当年他们也曾彷徨啊!路遥刚写完的《人生》就被《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在西安宾馆里否定了,要不是《花城》杂志和人文社的重读审稿,这个作品差点就湮没了。遥想当年,陈忠实是抱着写一部盖棺垫枕要与路遥比高下的心写《白鹿原》的。他和路遥都是在翻人生的第二道坎,第一道坎是任公社书记时因写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短篇,1976年后被免职。而路遥是县革委会主任,也是1976年后被免职的。他们都置之死地而后生,用文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视野。许多作家何尝又不是呢!他说他也是靠文学才从深山到县城到一个小编辑的。他叹了口气,说陈忠实写完《白鹿原》也茫然。为了吸取路遥被不公对待的教训,《当代》杂志派洪清波、高贤均两位编辑到陕西取走稿件,陈忠实觉得仿佛是连生命都交出去了。他老婆因孩子学费无着唠叨,陈忠实心灰地说,这事弄不成!咱就回老家养鸡,养鸡比写作来钱。不久,编辑室主任高贤均来电,说经三审通过,大作《白鹿原》同意刊发。陈忠实跌坐在沙发上热泪纵横,对老婆和孩子嗷嗷叫着,成了,咱把事弄成了!不用回老家养鸡了。
听着这样的故事,我痴迷、神往,由衷地替陈忠实高兴,尽管人间再无陈忠实,世上却永存《白鹿原》啊!他静默了一会儿,掷地有声地说,生活是大海,作家是渔夫,就看你从大海里能打捞起来什么。我点头,凝目着闪亮的湖水,深以为是并对自己说,还得像他们一样经受得起命运的风浪。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最高检25日消息,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辽宁省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以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侦查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最高检25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