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艺术的辉煌源于生活的体验

广安日报 2016-04-24 21:06 大字

版画《长城内外》。

版画《找水源》。

□范国明

刘旷生于1920年,原名刘德麒,笔名牛耕,岳池高寺乡(现并入苟角镇)人。1938年赴延安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学习,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工作,1941年进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在老木刻家指导下学习版画,1946年开始从事木刻创作。1949年后,曾任《西北画报》主编,西北美协书记处书记、西安美协副秘书长等职。1954年创作木刻《嘉陵江畔》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创作的木刻画《乌鞘岭上》被收入《新中国木刻选》。1957年创作版画《找水源》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美术作品展,后收入《十年中国版画集》。1959年创作版画《长城内外》被选作《红旗》杂志封面画,并参加第四届国际画展。1960年赴苏联访问,并创作《访苏画集》。1973年后在陕西文艺创研室从事专业创作。1979年调陕西美协,出版《刘旷画集》。曾任中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协常务理事。1994年4月,刘旷画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幕,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他的版画艺术成就作了充分肯定。

刘旷早期的版画作品,如1944年的《游击队员》、1948年的《云梯》《围歼》等,反映的是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刻画的是英勇壮烈的人民英雄形象。这是画家自己的战斗体验,画面充满了威武雄壮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另一类作品,如1945年的《修路》《抗旱》等,刻画的是解放区人民与自然抗争、创造新生活的情景,画家赋予画面以壮丽的崇高感。总的看来,刘旷这个时期的版画,主题鲜明,政治意义突出,画面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在艺术上,刀法流畅而粗犷,黑白强烈更具对比性,构图均衡而具有表现性。这些版画作品,画家明显借鉴了外来的技法,运用了现代艺术思维,又结合了传统的艺术来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刘旷主要负责西北美协的工作,担任《西北画报》的主编,但他仍坚持到基层采风,感受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他的版画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刘旷艺术创作的发展时期。这时期,刘旷的版画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过去战争生活的回忆。那些黑白分明、深沉雄浑、豪放粗犷的版画,给观赏者以强烈的震撼力,其鲜明的主题常常引发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们的共鸣。第二类是反映工农业建设场面的,在所有作品中最为丰富多彩。第三类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显示了大自然的美妙诗意与生命的律动不息,它使观赏者在韵味情致的无穷中去琢磨其哲理。显然,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超越了一般空泛的政治性。

刘旷版画艺术的创作辉煌,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品迭出,有革命战争回忆录、乡情思念录,有建设风貌画、自然景物画,还有乡土风情画。

众多作品中,最经典的还数他的套色木刻《商州初雪》。《商州初雪》是一幅写实作品,表现的是初雪时节,东城门楼巍峨沉稳,城门外一片萧瑟,几株槐树兀自挺立,土路上只有一位农人挑着柴草经过,给画面带来一丝生气。这幅木刻,最先发表在《陕西日报》,虽然是黑白印刷,那色彩也仿佛宛然犹在。《商州初雪》既可看成是风景小品,又可以作为历史照片来看,弥补了商州东城楼无存照之憾。

《找水源》是刘旷1957年在商州收集素材后刻制的,看了倍感亲切。当时,商州正大搞农田治理、兴修水利,得知群众在山里找到了一处水源,修建了一条从山里延伸出来的水渠,刘旷兴趣倍增,特地赶到现场,沿着渠道钻进山里,到了水渠的尽头,见岩石间挤出一股泉水直泻而下,他惊叹于劳动者的伟大创造。如果说现代版画家之中彦涵善于用国画中的披麻皴来表现山石的苍茫峻拔;而刘旷先生则善用三角刀刮刻表现嘉陵江油页峻岩传神之处。刀法凌厉,黑白沉雄,把山石的棱角峥嵘,若斧劈刀削表现得十分到位,没有细致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是很难达此效果的。

刘老与赵望云、石鲁等一批画家深入生活,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佳构,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必然。他们的每一幅作品所凝聚的心血都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他们的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就自不待言了。

【编后】

《翰墨广安》是前锋区广兴镇人氏、重庆著名书法家范国明先生撰写的介绍广安历史上和当今著名书画艺术和艺术家的系列文章,时间跨度上溯唐宋石刻艺术,下至近现代艺术,艺术门类涉及书法、绘画、雕塑、民间美术馆、民间美术等诸多领域,成文100篇。《川东周末》2014年9月12日开设《翰墨广安》栏目,迄今选发了其中的50篇,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现翰墨广安的无限魅力。在此,感谢范国明先生的赐稿,感谢范国明先生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

新闻推荐

公车“实名”方便监督

□唐怀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保留车辆标识涂装工作,以进一步加强保留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用车使用行为。公车实名,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通过这个侧面,对建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