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辛苦40年只为甜蜜的事业——记养蜂人吕建国,辛苦40年只为甜蜜的事业——记养蜂人吕建国

宁津报 2016-04-13 01:00 大字

□ 记者 李晓东

初见老吕,是在保店镇孙庄村的梨园里。他正带着他的蜜蜂为村里500多亩梨树授粉。初次见到巢蜜的我还在惊叹于蜜蜂的神奇,老吕已把蜜递过来:“尝尝,这蜜里有花香。”心中记挂着老吕的故事,更记挂着蜜蜂酿出的那独特的香味,一周后我走进了老吕的家中。

老吕叫吕建国,保店镇吕庄村人。自1976年开始,就和父亲学习养蜂。北上内蒙,南下安徽,用双肩挑着蜂箱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蜂酿蜜被说成是一项甜蜜的事业,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养蜂人自己心里最清楚。老吕现在养了100多箱蜜蜂,每到一地,仅装车、卸车就是一项重体力活,全凭一副肩膀,一根扁担,把四五十斤的蜂箱挑上挑下。时间久了,肩膀上磨出老茧,扁担磨得光亮。天天与蜜蜂接触,他们对蜂毒有了一种天然的免疫力,被蜂蜇了,身上不红不肿、不痛不痒,没有任何反应。老吕说,这都是被蜂蜇习惯了。但老吕却把蜜蜂看得比金子还贵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去蜂箱转几圈,看看蜜蜂的状况。

2013年,在北京房山,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老吕至今记忆犹新。当天晚上,当地下达了将有暴雨的预警,山里的群众全部撤离了。但老吕的蜜蜂却一时搬不走。横下一条心,老吕留在山坡上守着他的蜜蜂。一夜没有合眼,当天色见亮、雨渐渐停住时,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随着年纪的增长,老吕不再到南方去放蜂,而是选择离家较近的沧州、北京等地。老吕说:“妻子也常劝,咱日子能过去就行,别跑那么远了,不安全。 ”在外面的时间短了,但当年交下的许多养蜂朋友还经常联系。除了啦家常,还因为老吕有许多养蜂的绝活,遇到不明白的事,大家总爱找他问一问。这不,老吕今年就说给朋友们,今年槐花花期大约提前10天,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些“特异功能”源于老吕爱钻研,随时总结经验。他告诉记者,今年梨花花期提前了10天,而梨花与槐花一般相差半月,所以这次槐花花期也会提前。

老吕说,养蜂不但要耐得住辛苦,还要细心,多钻研。长年的摸索,老吕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养蜂技术,而每当有蜂友来问,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一次在外地放蜂,一位内蒙的蜂友向他诉说苦恼,蜜蜂不采蜜而去其它蜂箱偷蜜。老吕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蜂箱里面放上一张特制的网,天亮前放上,天黑后拿走,让蜜蜂只能出、不能进。几天下来,偷蜜的蜂看进不去,就死了偷蜜的心,再把网子拿掉,偷蜜的蜂也不会再来了。现在他的儿子也跟着他学起了养蜂,就像他当年跟着父亲学养蜂一样。“不能让这手艺断了,要传下去。 ”而且老吕还琢磨着,等不外出放蜂了,就把这几十年的经验写下来,帮助更多的人。

老吕把这些蜜蜂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每天不去蜂箱那转转、看看,这心里就不踏实。看着蜜蜂快乐的飞,听着蜜蜂翅膀扇动的嗡嗡声,老吕就感觉特别幸福。但是现在,老吕心里也一些苦恼。一个是打农药的太多,对蜂的影响太大了。“除草剂对蜂的危害特别大,不用接触上,就是打药时从上面飞过去就得死。”另一个就是人们对蜂蜜真假难辨,纵然是真蜂蜜,人们也不放心。老吕舀出一杯蜜,指着说:“咱这蜜不怕尝,不怕比,我还邀请买蜜的在我棚里住着,看我摇蜜。”老吕盼着社会越来越诚信,没人卖假,也没有假货,那样日子会过得更好。

新闻推荐

陵城镇农民致富有靠山,陵城镇农民致富有靠山

联姻大企业 加入合作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