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话说城市春联

德阳日报 2016-02-03 23:18 大字

□曾伯炎

历年春节期间,走过不少城市,读过许多洒了金粉很耀目的春联。流行一种以肥厚充富态的字体,似乎在眩富耀金,却像泡沫堆挤的肿胀。由印刷体印成千联一貌,恍若与宋徽宗那瘦金体对着干的现代“肥猪体”,使我这观赏过70多年春联的老叟,感叹不已!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春节贴春联时,出版社请书法高明的老先生撰写春联印刷投市,还有颜体、柳体、赵体乃至魏体等不同风格的春联;入目字型爽心,书法端秀,文字具辞采,内涵多意蕴。哪是今日句句是发财,字字是兴旺的千篇一律?读春联,原是世俗性文化欣赏,从联中只能见财欲,不见任何人生追求与向往和愿望?

对联,是中国方块字独特的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记得年幼时,春联邂逅最多的一副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教书的老爷子就问:知桃符否?然后就说它很古老,最早是用桃木刻成咒语求降福灭灾,挂在家门,一年一换。战国时就兴起了,后来被蜀国孟昶提倡桃木削成片,书上联句,他带头写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春联由蜀发源并风靡全国哩!

贴春联,就这么流传风行了千多年,且被一代代文人墨客精粹化与文雅化,春联大全类书里,迎春祈福的佳作妙联,汗牛充栋。自然随时代演变,必有过时的。但今天撰写春联作者,似乎仍在抄袭与摹仿,且是一种表皮的仿效,请看:

一帆风顺吉星到,

百事如意福临门。

江山助磅礴,

龙虎壮精神。

很像是敷衍而成,且有动词错对名词,更别说个性与独创,也透出假大空的白话文风,漫泛到文言了。当年,没有印刷春联出售,全是各家自己用笔墨写作,即便在迎春纳祥这同一主题,各家各户也会制作出不同凡俗的新颖春联,几乎是在比赛。大年初一出行,观赏与品评家家的新春门联,诗礼之家,书香门第贴出的,给人书卷气与温雅气的感染。商贾或平民写出的,即便是发财祈富,也总在市场准则讲信讲义的规范中。那年春节,笔者出游,在川南古镇古宅见这百年经商发迹的商贾,门枋上还留着一副旧联:

大义在春秋,慷慨一言成骨肉,

丹心照日月,艰难百战识君臣。

这富裕的宅主,崇拜的还是桃园结义的关羽哩!主人还是山西入蜀的晋商,对他山西老乡关羽仍情有独钟,反映那时商贾图利却也尚义。

其实,春联平庸粗俗,也难厚非。毕竟学校己不授对联与声律平仄,制联者多是一知半解或业余客串者,能合平仄对仗,已很难得,继承与复苏传统文化,还是要费功夫与时间,笔者在此闲话,仍是想引起重视,毕竟这是传统文化中独步世界的中国特色,当年陈寅恪大师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之托,请他出研究生试题,他只出了作文题:梦游清华园,另题是做对联,上联:孙行者,嘱对下联。当时还有异议与非议者。认为陈先生通世界十多种语言,出题如此简单,引这史学兼语言学大师答辨曰:对简单对联,便可考学生。1,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2,考其是否能分别平声仄声。3,可测其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4,对联可测验思想条理。寅恪先生只用三字上联,即可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准,与我们今天用题海来考优劣,岂不相反吗?吴小如教授说他老师周祖谟以“胡适之”对“孙行者”获得好评,这段历史佳话,值得国文教学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后生们来共同探究了。

对联,能视为雕虫之技或文字游戏吗?今天,满巿满街张贴出印制的春联,千篇一律地炫富骄富气,求财羡财相。商家贴点: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未尝不可。但农工商一齐说生意、道发财,未免有失个性与本职本色。例如最讲公益的教育与卫生单位,就不应都向钱看吧?

一座城巿,平时入眼的是巿招,春节吸人眼球是春联,这两项由文字表意的招贴,实是这城巿的文化与文明的一种表征。过小巷,见门上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便知是诗礼人家。1963年,我到少城访友,那些老四合院未拆,入门的木制照壁两旁有一对联,过目难忘,联云:尽历沧桑身犹在,重过黄梁梦已无。一读,便知是仕途失意文人之作。这类对联,便折射出这城巿的文化底蕴深厚,不是苍白。那遍街都是一种肥得臃肿的字体与慕财求富的滥俗对联,岂不也透露出一种精神贫穷吗?

□曾伯炎

历年春节期间,走过不少城市,读过许多洒了金粉很耀目的春联。流行一种以肥厚充富态的字体,似乎在眩富耀金,却像泡沫堆挤的肿胀。由印刷体印成千联一貌,恍若与宋徽宗那瘦金体对着干的现代“肥猪体”,使我这观赏过70多年春联的老叟,感叹不已!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春节贴春联时,出版社请书法高明的老先生撰写春联印刷投市,还有颜体、柳体、赵体乃至魏体等不同风格的春联;入目字型爽心,书法端秀,文字具辞采,内涵多意蕴。哪是今日句句是发财,字字是兴旺的千篇一律?读春联,原是世俗性文化欣赏,从联中只能见财欲,不见任何人生追求与向往和愿望?

对联,是中国方块字独特的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记得年幼时,春联邂逅最多的一副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教书的老爷子就问:知桃符否?然后就说它很古老,最早是用桃木刻成咒语求降福灭灾,挂在家门,一年一换。战国时就兴起了,后来被蜀国孟昶提倡桃木削成片,书上联句,他带头写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春联由蜀发源并风靡全国哩!

贴春联,就这么流传风行了千多年,且被一代代文人墨客精粹化与文雅化,春联大全类书里,迎春祈福的佳作妙联,汗牛充栋。自然随时代演变,必有过时的。但今天撰写春联作者,似乎仍在抄袭与摹仿,且是一种表皮的仿效,请看:

一帆风顺吉星到,

百事如意福临门。

江山助磅礴,

龙虎壮精神。

很像是敷衍而成,且有动词错对名词,更别说个性与独创,也透出假大空的白话文风,漫泛到文言了。当年,没有印刷春联出售,全是各家自己用笔墨写作,即便在迎春纳祥这同一主题,各家各户也会制作出不同凡俗的新颖春联,几乎是在比赛。大年初一出行,观赏与品评家家的新春门联,诗礼之家,书香门第贴出的,给人书卷气与温雅气的感染。商贾或平民写出的,即便是发财祈富,也总在市场准则讲信讲义的规范中。那年春节,笔者出游,在川南古镇古宅见这百年经商发迹的商贾,门枋上还留着一副旧联:

大义在春秋,慷慨一言成骨肉,

丹心照日月,艰难百战识君臣。

这富裕的宅主,崇拜的还是桃园结义的关羽哩!主人还是山西入蜀的晋商,对他山西老乡关羽仍情有独钟,反映那时商贾图利却也尚义。

其实,春联平庸粗俗,也难厚非。毕竟学校己不授对联与声律平仄,制联者多是一知半解或业余客串者,能合平仄对仗,已很难得,继承与复苏传统文化,还是要费功夫与时间,笔者在此闲话,仍是想引起重视,毕竟这是传统文化中独步世界的中国特色,当年陈寅恪大师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之托,请他出研究生试题,他只出了作文题:梦游清华园,另题是做对联,上联:孙行者,嘱对下联。当时还有异议与非议者。认为陈先生通世界十多种语言,出题如此简单,引这史学兼语言学大师答辨曰:对简单对联,便可考学生。1,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2,考其是否能分别平声仄声。3,可测其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4,对联可测验思想条理。寅恪先生只用三字上联,即可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准,与我们今天用题海来考优劣,岂不相反吗?吴小如教授说他老师周祖谟以“胡适之”对“孙行者”获得好评,这段历史佳话,值得国文教学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后生们来共同探究了。

对联,能视为雕虫之技或文字游戏吗?今天,满巿满街张贴出印制的春联,千篇一律地炫富骄富气,求财羡财相。商家贴点: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未尝不可。但农工商一齐说生意、道发财,未免有失个性与本职本色。例如最讲公益的教育与卫生单位,就不应都向钱看吧?

一座城巿,平时入眼的是巿招,春节吸人眼球是春联,这两项由文字表意的招贴,实是这城巿的文化与文明的一种表征。过小巷,见门上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便知是诗礼人家。1963年,我到少城访友,那些老四合院未拆,入门的木制照壁两旁有一对联,过目难忘,联云:尽历沧桑身犹在,重过黄梁梦已无。一读,便知是仕途失意文人之作。这类对联,便折射出这城巿的文化底蕴深厚,不是苍白。那遍街都是一种肥得臃肿的字体与慕财求富的滥俗对联,岂不也透露出一种精神贫穷吗?

新闻推荐

香港80多个社团 共同发起反暴力大签名行动

据新华社香港2月16日电(记者张晶)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连同其他80余个社团16日在港发起全港反暴力大签名行动,针对旺角暴乱事件呼吁严惩暴徒,守护香港,向暴力说“不”。当天,启动仪式在中环毕打街举行,民...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话说城市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