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年俗勾“乡愁” 城里人寻“年味”
吃杀猪菜、打糍粑,赏龙灯……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让农村年味浓浓,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体验民俗、寻找“年味”。
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样,是“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倚重的旅游资源。
在婺源县的江湾景区,春节前一周就推出了杀年猪、年夜饭、打麻糍、徽剧、踩高跷等民俗活动,大打“乡愁”牌,满足城里人寻找“年味”的需求。
婺源县旅游部门统计,除夕当天全县接待游客4100多人次,大年初一上升到25600多人次,初二达到42700多人次,不少游客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
上海游客涂亮带着家人在婺源过春节,觉得特别有意义。他说,白天品尝糍粑、红薯干、南瓜子等小吃和零食,夜间有各色灯彩和数百米的“板凳龙”。出门随便走走,村头老屋前村民围坐成一圈晒太阳、拉家常,顽童燃放着鞭炮,还有万家炊烟,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会勾起“乡愁”。
江西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腊肉、香肠和面皮码齐晾晒,门前一盏盏红灯笼很醒目;主路旁,竹木结构的“农村文化展览馆”里展览着各种农耕工具、农村生活用品,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孙功娇的农家乐里来了大批游客,今年49岁的她忙里忙外。桌上,满是炸糍粑、红豆杉酒、杀猪菜;桌下,火热的炭盆烧得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围桌品味美食、感受古村的“年味”。
过大年,每家每户舂糍粑是习俗。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聚在一起,熟练地拿起杵槌,成了游客眼中的景观。来自广东的游客刘晖看得跃跃欲试,和村民沟通后,也有模有样地打起了糍粑,让一旁的爱人拍照留念。
“春节前,来村里体验民俗的游客很多,每天有500人左右。很多人是携家带口来的。”长水村支书余迭文说,村民们习以为常的年俗,游客却觉得新奇。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更加频繁,到周边‘吃农家饭、过农家年\’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过节方式。”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洪文艺说,预计江西春节黄金周期间将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6%。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传统民俗的恢复密切相关。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是一处4A级景区,在打造景区的同时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恢复。近年来,中断30多年的“板凳龙”重新舞起来,中秋节圣塔也重新烧起来了,西湖李村这些习俗吸引着游客前来。
位于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农村,独具陕南特色的社火“扫五穷”重新上演。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化妆成孙悟空、财神、喜神、土地神、毛女子等,挨家挨户在村里走,期待“天神”驱走邪、怪、病、灾、贫“五穷”。
“近些年很多地方逐渐恢复了部分传统年俗,对于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梅联华说,年俗文化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合理文明的年俗传承下来。
新华社南昌2月12日电
新闻推荐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本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选取了一组反映周恩来在“文革”时期重要思想和活动的文章,包括他用高超巧妙的外交政策开启中美两国的友好之路,促使中日走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