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安子杨村名的来历,安子杨村名的来历

乐陵市报 2016-01-14 10:29 大字

□ 源 水

在乐陵城西、黄夹镇政府驻地南约500米处,有一个人口和村落规模在当地都属中等偏上、名叫 “安子杨”的村庄。据该村的 《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始祖于永乐二年 (公历1404年),即“燕王扫北”后,由天津杨柳青携四子迁居乐邑 (陵)建村。

这位始祖老人,将四个成家立业的儿子安抚好之后,就回原籍孝敬父母去了, “安 ‘子\’杨”的村名也就由此而生。

后来,始祖四子为本已仙逝、安葬于天津杨柳青的父母,在本村西南300百余步 (旧时计量土地、宅基的长度单位)处,选地12亩为“阴宅”吉地,以“衣冠冢”的形式为始祖筑建了空坟。四子仙逝后,其后人又依照祖训(遗嘱),按照西南 “向口”,依次埋葬在始祖(空坟)之前“领穴”。至今,该村的杨氏后人,仍以始祖四子(伯祖、仲祖、叔祖、季祖)分设“四支(长、二、三、四)”传承后继,分支“拔”出的坟茔也一直延继着西南的向口。

被俗称为 “老坟旮旯”的坟地,一直到建国初期,仍有四支后人轮流耕种,其收入的一部分用作年节、清明等节,杨氏后人祭祖时,购置供品、纸香、鞭炮之用。有时,还要以此项收入的一部分,向村中 “老人会” (免费提供孝衣、宴客器具的组织名称)捐赠。土地 “入社”后,坟地归公。而一提起 “老坟旮旯”的地名,杨氏后人及本村其他姓氏的年长之人,都知晓其具体方位及含义。

该村杨氏始祖,为什么从相对繁华的天津郊区,迁居偏远的“乐邑 (陵)”?相传,是与永乐初年所颁布的 “政令”有关。

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世时,所封 “燕王”的四子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 (北京)。朱元璋临终时下诏,让皇太孙朱允文继皇帝位。朱棣对这一安排极其不满,便以 “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自己的亲侄子。在位的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南京)。双方几十万大军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 “拉锯式”争夺战。而乐陵一带就处在这场争夺战中的 边 缘“战区” 。据 传 ,“燕 王 ”朱棣获胜(占领南京) 、迁都北京的过程中,忌恨主战场军民对他 的 抵抗,曾一度下令将北进沿途的 “刁民”赶尽杀绝。就这样,冀南、鲁北在 “拉锯战”中本来就已 “人烟稀少”的多个地域,加之这次 “赶净杀绝”的扫北,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无人区”。

朱棣稳定政权后,开始注意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如何解决大片 “无人区”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他的面前。他意识到,必须得 “家给人足”、 “斯民小康”。于是,他又向北京城和中原各地颁发政令,鼓励民众“垦种荒闲田土”,实行 “迁民宽乡,督民耕作”。其中,有没有强迫性的对违令者 “格杀勿论”的圣旨,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许就是本村杨氏始祖,在这种只有 “天时”所迫、可能有小范围选择 “地利”权限的形势下,携妻带子迁居乐邑 (陵)、安家落户的因由。

纵观安子杨村的 《杨氏族谱》,旧时最大的官就是 “登仕郎”,最高的学历是 “太学生”。其中,一位失谱后重排的三世祖,出生在康熙元年,另一位五世祖则出生于康熙58年。据此推算,失谱系 (代)大约在8世左右。从祖辈中有几个世代,多配偶、多子嗣、有功名、有字号的情形推测,杨氏祖辈曾有过几度的辉煌。二支九世祖杨连珠,精通针灸,对医治杂症 “捉邪”有独到之处,曾被方圆几十里的民众尊称为 “神医杨五爷”。至于他 “以仁慈针法对待邪魔,感动的它们在深夜打着灯笼相送”的传说,用现代科学的态度分析,就只是口口相传、并不可能存在的 “演义”、 “戏说”了。系属 “叔祖”之后的一位12世,在解放前夕曾有过出 “大丧”的荣耀,据说是买了100多亩土地,历时40多天的出出进进,筑起了好几座体积与旧式土窑一样的 “大坟”。土地改革中,除本人被划为 “地主分子”外,还连累后来孙子辈失去了读中学的权利。直到 “文化大革命”拔坟时,出土的柏木棺还结结实实,村小学的桌凳都由其变得 “焕然一新”。

抗日战争中,安子杨村民众曾以 “二人抬”土炮,阻止过黄夹据点日伪军的夜袭。杨世贤、杨玉珊、李国玉三位烈士先后为国捐躯。 “抗日大娘”贺桂兰,以卖饶饼果子为掩护,为八路军通风报信,她动员逃难村民救助“肖华”上马的事情,尽管没有得到最终认可,但她携人帮助一位小个子八路军骑士 (肯定是高级别军官)上马,却是有多位村民见证的事实。解放后,政府让她作为全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大会、终身享受政府优抚待遇就是最好的佐证。

解放战争中,安子杨村由数十人组成的担架队随军南下,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李新岳、李国明、张振怀等,先后在战争中负伤致残成为荣军。杨金华在“大拥参”中与杨金升等人光荣入伍,他在参加过解放战争后,又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李治山和平年代在国防建设中致残。

建国初期的安子杨村,还是一个枣 (绿)林环绕、水草清秀、鸽飞燕舞、鸡鸭成群的原始村落。初春,杨柳芽率先吐絮,桃花、杏花竞相开放;榆树枝上 “榆钱”串串,香椿树股 (枝)上钻出诱人的嫩芽;后来居上的洋槐树芽、蕊并 “冒”, “压轴”的金丝枣树吐出 “招蜂引蝶”的 “枣码”。仲夏,雷雨过后的彩虹下,门前、街面戏水顽童的欢笑里,添加着遇雨息止、雨过复起的蝉声。深秋,原始耕种的田园村落里,处处都弥漫着金丝小枣和瓜果、新粮散发出的香甜。隆冬,向阳避风临街的门厦 (墙跟)前,衣着简朴的老者吸着旱烟,谈论着天南海北的奇闻趣事,孩童们放学后则奔忙于游戏滑冰……村内五六处苇塘内,茂密的芦苇是狐狸、黄鼬、野兔、蛇类穿梭往来的圣地,塘内浅水、湿地内善良单纯的青蛙,以其单调多情的语言,传递着寻偶呼叫和应答声。村前南湾、东北角的东湾常年有水,湾沿大树下苇芽、茅草、马莲、索草、老牛舌、哈蟆脚、墩子草茂密丛长。鲶鱼、黑鱼、鲫鱼、鲢鱼、细鳞、厚 (鲎)子、草鱼、泥鳅,在可抵挡鱼钩 (网)的苇根掩护下,生息繁育衍生。

60年代初,洪水积淹和树木归公的随意砍伐,使村内的树木、水草逐年减少。为拼凑上河 “道板”,连两棵百年生 “姊妹型”老枣树,因其粗壮、顺直也未能幸免。随之而来的填湾(伐树)筑宅基,取土形成的 “悬崖”不仅阻断了原始通道,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貌村容。庆幸,变身 “道板”的树木,不知承载过多少 “清淤”工程中,本村 “河工”在泥水中超载驾独轮车的负重。一处处新房内,大都住进了一对对新郎、新娘。也可谓,是 “以生态换来了发展”。

改革开放前,村领导挖水库、修大渠、冲 (土)公路、规划 “大片地” (方田建设)、建筑 “大院子” (生产小队集中管理财产的处所)、创建苗圃 (林场)、争创先进民兵连、创办阶级教育展览馆的创举,都曾率先为邻近村庄树立过榜样。特别是种植药材的工作,在多次吸引地、县级分管领导莅临指导的同时,还连续多年获得植树造林和发展多种经营 “先进单位”之类的表彰奖励。在以出售树苗收入办电、建机磨坊、购大型拖拉机的同时,还以数以万计的成材树木,向村内外民众提供了盖屋修房的用材保障。

时下的安子杨村,已成为拥有杨、李、张、赵、解、孟六个姓氏(一管姓举家迁出)和睦相处、近1100人的大村。改革开放后,首发 “棉花财”的村民涌跃建房,村庄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之多。村领导在集体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建起过高标准的小学,打通了贯穿村庄东西的柏油路,自费兴建了装机容量很大的扬水站 (房)。近年来,安子杨村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去 “闯天下”,揽工程、办企业、搞装修、蒸馒头、烙大饼、制糕点、开超市,一个个大、小老板脱颖而出。在城市 (区)购置楼房、花大钱购买骄车的比比皆是。

安子杨,是我自记事起,就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上的三个大字。我时常在想,当年的始祖对以“安”字为首确定村名,要么是由原籍族人的 “集体智慧”,要么是始祖本人天生聪明。因为,此名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单纯以 “安置(抚)”子孙而选取的村名。

是啊,历经战乱、掳杀的先人,是多么期盼“平安”,目睹流离失所的先人,是多么期盼在“安居”中衍生!做为安子杨村杨氏家族的后人,我从内心里感激我们的始祖,给他的后人留下这么一个以“安”为首、寓意深远的村名。同时,我也热切地希望与杨氏后人和睦相处其他姓氏的村人,与我们一道分享“安”之寓意所带来的福音。

新闻推荐

月日黄夹镇举办邮政杯第二届广场舞比赛跳到北京幸福舞

9月21日,黄夹镇举办 “邮政杯”第二届广场舞比赛, 《跳到北京》、 《幸福舞起来》等一支支舞蹈及秧歌,不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为进一步发挥好广场舞站点的窗口和阵地作用,使移风易俗理念深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