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啥评啥”回归职称评审本义
□晏扬
日前,人社部、卫计委联合下发指导意见,明确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在论文、科研方面也不作硬性规定。指导意见强调,各地的职称评审指标要“接地气”,紧贴基层工作实际,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11月27日《新京报》)
职称外语考试遭舆论诟病久矣,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久矣。外语说起来很重要,其实只是对有些职业、岗位很重要,而对有些职业、岗位则不重要,甚至根本派不上用场。人社部、卫计委下发指导意见,向现行职称评审两大条件——外语成绩和科研论文开刀,是务实双赢之举,有利于释放基层医疗工作的活力,既是基层医务人员的福音,也是广大患者的实惠。
基层医务人员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从事创新性临床和医学研究,工作中用不上外语,也无须撰写科研论文。对他们而言,晋升职称考外语、看论文不仅勉为其难,而且不公平。不知有多少临床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爱的基层医务人员,被卡在外语和论文上而不能晋升职称。
或许正是着眼于这样的矛盾和困境,才催生出此次指导意见,要求“干啥评啥”。从考外语改为考临床能力、实践经验,从“论文导向”转为“能力业绩导向”,有利于引导基层医务人员注重临床水平、注重服务质量、注重工作业绩;把基层医务人员从外语、论文两把“枷锁”中解脱出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实际上,职称评审本该如此,早该如此。其他不少职业、岗位的职称评审,也急需跟进。当然,对于专门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体现,理应成为晋升职称的“砝码”;而外语对有些岗位确显重要,考试可以“倒逼”从业者提高外语水平。
因此,职称评审该不该考外语、看论文,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为此,最好的办法是推行职称评审“分类改革”,即针对不同行业、职业、岗位设置不同的评审指标,有的需要考外语、看论文,有的则坚决取消。这样的“分类改革”,应该是未来职称评审改革的方向,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二是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龙凤谢春蓉岳池记者站肖勇罗武林)“村上及时公布上级会议精神,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11月29日,长田乡顺天寨村干部及时把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会议精神在活动室公示栏上给予公布,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