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不愿“市民化”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大众日报 2015-12-29 21:13 大字

□毛建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是要着力打破农民进城的种种体制障碍,让他们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户”。然而,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绵阳等9个城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12月27日《人民日报》)

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并不是要让所有农民都成为市民。保留适度农村人口,对城市对农村都是一件有益的事。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农村情结的农民来说,应该尊重他们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意愿。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因为外在原因而不愿意“农转非”的农民。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不愿‘农转非\’是从成本收益角度作出的理性选择”。按照目前房价水平,想在城里拥有一套房,单靠农民打工收入,几乎不可想象。即便倾尽一个家庭多年所有,在城市拥有了一套房,由此带来的生活成本问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压力。

这提醒我们,在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努力降低农民融入城市的成本。针对一些农民有着土地情结,以及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防火墙”心理,也需要进行制度探索。目前有些地方已经试行,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入城,这样的制度改革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

除此之外,还要看到影响“农转非”的文化融入问题。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农村父母随着子女来到了城市,但时间不长,他们就感觉到了不适应,甚至千方百计地想要“逃离城市”。对于这一现象,常常被简单解释为是农民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而很少有人想到,城市在规划设计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目前很多城市规划都模仿西方,殊不知,这种规划设计思路,很多时候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观,也不能满足多元多样的现代生活。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人际关系往往表现出熟络和热闹一面。事实上,对于现行的城市布局,很多城市人都表示了不适应,农村人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一个宜居性城市,必然是一个多样性的城市。从文化上讲,乡土社会并非一无是处,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完全应该在城市得到体现和发扬。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考虑到乡土文化的一些特点,更加注重人的交流和生活,这样的城市对农民就有吸引力,这样的城市其实也是城里人期望的。

不愿“市民化”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有时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在城市发展中,更多关注人的生活,关注农民的文化需求,才会激发农民融入城市的热情。

新闻推荐

一周时事扫描

今年计划完成创业培训5000人2月23日从日照市人社局获悉,自今年起,日照市创业培训任务由日照创业大学承担,全年确保完成创业培训50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5%。据了解,2015年,全市各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