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接地气 冒热气 添生气

广安日报 2015-11-05 04:28 大字

□广安区记者站 张国盛 实习生 蒋定 本报记者 李倩

深秋,广安区龙安乡,柚子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

11月3日,革新村“第一书记”张译文起了个大早,呼吸着乡间的新鲜空气,同往常一样开始走家串户。

一转眼,张译文到村里已经3个多月了。3个月前,带着沉甸甸的使命,张译文信念坚定地来到这个陌生而贫困的村庄;3个月后,融入张译文辛劳和智慧的这片土地,已开始散发出勃勃生机。

接地气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地气”

3个月前,在机关干了10多年的张译文主动请缨,当上了革新村的“第一书记”。

有人打趣,“张译文,你是去‘镀金\’哟。”张译文却不这么看。作为市惠民办的督查科干部,从事民生工作10多年,张译文明白,只有把自己沉入基层,才能更了解民生诉求。张译文认为,贫困村更能反应民生问题,做“第一书记”是自己工作的延伸。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地气。只有把村里的情况摸清了,才能有的放矢。”张译文打算自己去寻找这个陌生村庄贫困的原因。

7月23日一到村上,张译文就带着一叠民情联系卡,挨家挨户拜访。不到一个月,100张民情联系卡就剩下一张。

玉米成熟的时候,他到群众家里走访,一边话家常,一边帮忙剥玉米。村民李成元惊讶,“张书记,你是‘坐机关\’的干部,还会剥玉米呀?”张译文大方地回答,“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啥不会?”就这样,张译文和村民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

很快,村里在家的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认识他,有啥事都主动找他。张译文也对家家户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3个多月来,张译文住在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荣家中,为村里的大小事务奔走,自己上初三的儿子却很少过问。前不久,妻子告诉他,原本成绩优秀的儿子考试成绩下滑了几十名。那几天,张译文心里倍加沉重,愧疚感挥之不去。可是,只要村里一有事,他又把家庭抛到了脑后。

冒热气

“干部要冒热气,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老王,早上好啊!”11月3日,81岁的王代熙在田坎边和村民聊天,张译文忙上前打招呼。

“张书记,你好你好。”看到张译文,王代熙脸上乐开了花。

王代熙喜欢张译文。这个在市惠民办“坐机关”的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

“老王,我们几个村干部正在商量,让村里的留守老人结成对子,平时大家串个门,相互照料,相当于多个伴,你说好不好?”张译文向王代熙征询意见。

“好得很呀。上次重阳节你带人来给我们检查身体,让大家聚在一起包抄手、搞活动,别提多高兴了。”王代熙乐得合不拢嘴,“张书记,那是我第一次过重阳节,第一次那么开心。”

听到王代熙的话,张译文心里一下子轻松起来。到村里3个多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张译文的一块心病。

刚来的时候,张译文感到奇怪:每天在村里转,却看不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杨胜荣告诉他,因为穷,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无人照管,小孩无人辅导是常有的事。

“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要冒热气,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张译文和大家商量后决定,6个干部和村里的18名留守儿童结对,为他们辅导功课,和他们一起开展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村里的留守老人,采取定期体检、开展活动、结对互助的方式给予关爱。张译文还主动和两位留守老人结对,一有空就去看望他们。

“我们已经争取到资金,修建村支部活动室。修好之后,卫生室、农村书屋、村广播站等应有尽有。”张译文充满期待,村干部和村民将增添一个健康的活动场所。

添生气

“只有产业发展好了,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其实,一到革新村,张译文的心便被刺痛了。太穷了!没有主导产业、集体经济为零、基础设施落后。

张译文深知,“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吸引青壮年回乡;只有产业发展好了,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发展什么产业?张译文在思索: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有龙安柚,这是龙安镇的招牌。可是,卖农安柚,革新村比起周边的其他村落毫无优势。张译文在群众会上说,“革新村是通往大纭山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依托龙安柚,发展林下养殖,搞农家乐,吸引游客在村里吃、住。”

张译文的想法一提出来,立即有了回音。在贵州打拼的村民梅元建马上找到张泽文,拍着胸脯保证把农家乐搞好。而村主任熊异章也表示承包土地搞林下养殖,承包村里刚维修好的池塘养鱼,做发展产业的带头人。

村民们踊跃创业,张译文的积极性更高了。一一摸清贫困户的意愿之后,张译文通过整合扶贫资金,买回2400只鸡、1600只鹅、75头猪。张译文告诉贫困户,“近段时间就会分发到大家手中。”

可是,搞林下养殖、发展农家乐,依然不能摘掉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张译文注意到,村里有个名为九节龙的地方,以往是个三不管地带,荒草丛生,人迹罕至。“引入社会资本,把九节龙开发为公墓,村、组、户按比例分成。”张译文解释,“这样一来,九节龙所在的6、7组不通公路的状况将借此机会解决,村组也可以积累资金,用于公益事业。”

看到希望的村民们,对这位“第一书记”充满感激。每次看到张译文,86岁的村民陈联英总要摘点自家种的蔬菜、柚子硬塞给他,“你为村里做了好事,我们都会记住你。”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让张译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加坚定。

放眼望去,满载希望的革新村,生机勃勃。

新闻推荐

发挥统战优势助推教育事业发展

□熊吉平前锋记者站甘凤云今年47岁的毛一兵,是代市中学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学校领导眼里他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好同志,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老大哥,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老师,然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