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历史就在孩子的眼中

达州晚报 2015-08-27 13:11 大字

历史,从来都是活生生的,经历的累积和抽象,虽然可以久远,但始终不应陌生。通过个性化的表达和记载,不同时期的见闻、感受、情绪和观点,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分享。

但由于有的文字记载不一定真实诚恳,一手的历史描述相对有限,后人的立场、认知的局限可能加剧潜在的误读,而教科书的历史表述说教味太浓、不够亲切等等,理解历史永远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讲,亲历者最真实直接的描述,使得《小难民自述》这本书在再版伊始,就受到关注。实际上,书中的历史不仅属于20世纪30年代,也属于包括2015年在内的每个年代。

这本书的作者是“小岵女士”,这不是这个时代常见的网名,而是存留于历史最深处的真人。写下这本书时,“小岵女士”是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她原名吴大年,本来居住在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日寇,她与家人一起离开南京,辗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后,历时9个多月,最终抵达昆明。她把一路上的难忘经历与见闻感受记录下来,这就是《小难民自述》。1940年3月,商务印书馆曾在香港出版此书,此后,这段最生动真实的历史却渐渐湮灭于故纸堆中。

是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重启了《小难民自述》——他正是“小岵女士”的儿子。

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叠加的。面对国家的苦难,个体可以无力但不会无辜,最终也不可能永远置身事外,很可能加速变得无助。这是1937年时的中国的写照。在那场战争中,有的人逃难了,有的人选择了留守,有的人直接被屠杀。在国家的苦难面前,所有的人未能幸免。那种苦难可以是战斗的血腥、撤退的恐慌、屠刀的残忍,也可以是被追赶的疲惫、纠结的困扰、对恐惧的恐惧。

因此,战争永远不是只有前线,绅士们虽然想让战争远离非战斗人员、远离妇女儿童,但几乎所有的这些想法注定只是妄想。我们容易记住火线上的战争,也容易记住男人和大人的战争。对于这类情景的描述已经太多。但是光有这些,我们真能理解战争吗?女人亲历战争的表达,小孩关于战争的记忆,一直并不多见。《小难民自述》的价值不在于描述战斗和前线,它描述了火线之后或者是不断后退的抗战前线的背后的一些见闻,记载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最真实的感受。看到这本书,不仅仅可以读到一个民国小姑娘的才华,更可以深切地感到一种敌进的恐惧、国弱的悲慨、民不争的羞愧,所以,不由得珍惜不易的和平,期待更加强大的国家和文明的国民。

年轻永远蕴含着超出大人们想象力的才华和力量。正如书中所述,首次出版前有人怀疑这些文字会出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之手,同样,放在今天这亦会引发疑问。但这确实是事实。

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价值不仅在于提醒我们应该关注那段历史、不能忘记不该忘的历史,更在于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青少年,不应低估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无由忽视青少年探寻真知的渴望和追求自立自新的权利,更不能不负责任地给青少年传递和放大负面的情绪。想想吧,拿起石头,扔不出去的话,砸到的就是自己的脚。

(龚浔泽)

新闻推荐

希望亲属来接这位滞留派出所的女子 开宾馆送饮食 民警帮她一周了 “这个女的天天都到我们派出所值班室坐着。”昨日,记者来到通川区公安分局西城派出所,看到一名30多

“这个女的天天都到我们派出所值班室坐着。”昨日,记者来到通川区公安分局西城派出所,看到一名30多岁的女子正坐在值班室。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