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样板

广安日报 2015-08-22 21:24 大字

小岗18户村民赌咒发誓按下的红手印。

油画《1978年11月24日——小岗》再现村民按红手印时的情景。

今日小岗村。

35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家农户为了吃饱饭,率先实行“大包干”(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在一纸契约上按下18个鲜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而今,秉承“大包干”精神,从土地规模经营到集体产权制度,再到乡村治理新机制,各项农村改革在这里推向深入,激发内生动力,点燃富裕梦想,从告别大集体到集体大发展——

按下鲜红手印,告别大集体

安徽省凤阳市小溪河镇小岗村“金昌食府”,“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正在忙碌。

“以前,小岗是严岗村的一个大队,出了名的穷。大伙儿没吃没穿,住草屋,队里没有一间砖瓦房。不管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到江浙一带讨过饭。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了60多人,有6户死绝了。”回想起当年,严金昌面露痛苦的神色。

那时严金昌35岁,育有5个儿子2个女儿,一家9口人生活举步维艰。“一个大劳力辛辛苦苦干一天挣10个工分,相当于1毛7分钱,连一包2毛2分钱的光明牌香烟都买不到。”

1978年,凤阳遭受特大旱灾,饥饿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小岗人头上。小岗“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大集体”的弊端不断显现,人们怨声载道。当年,凤阳开始“分包到组”,试图改变粮食产量低下的状况。但这一招在小岗并不见效,1个月时间20户人家从两个小组分成8个小组,仍不见好。

1978年11月24日夜晚,生产队开会时,穷疯了的队员提议:干脆包干到户!但当时有关政策中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小岗人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除了在外讨饭的两家人没有到会之外,其余的18户户主都当场赌咒发誓按下了红手印。大家决定: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如果有人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这一张印着鲜红手印的契约,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

“大家为生活所迫,都没有害怕,就算被坐牢、枪毙也认了。”严金昌认为,那是小岗人当时唯一的出路。

小平同志支持,小岗经验全国推广会议开完后,严金昌家分到了30多亩土地,接下来的一年里种了小麦、水稻、花生、玉米红薯等。“当年收获的粮食,除了交给国家和集体的部分,还够我们一家人吃上5年。”但严金昌和队里的人一样,都没有把多余的粮食卖掉。“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粮食别提有多踏实了。因为是偷偷干,大家也不敢把多余的粮食卖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然而,“大包干”却迎来了一片反对浪潮。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时,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小岗人的做法,得到了他的支持与肯定。

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大农村推广开来。

“小平同志肯定‘大包干\’,给了我们生路与活路,我们深深感激他!”严金昌说,1979年,即“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人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自1956年起23年未向国家交一粒粮还年年吃返销粮的小岗人,一年打了个翻身仗,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一时间凤阳花鼓填了新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顺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

土地由“分”到“合”,农民利益最大化

以“分”彪炳史册的小岗,如今在“合”上一样走在全省前列。小岗村在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使用管理新模式。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土地由“分”到“合”,是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规律使然。小岗村也不例外,昔日分田到户的先行者,恰恰又成为土地流转带头人。

小岗村口,占地200多亩的葡萄园正值收获期。这个经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农业园,园主叫严德友,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的儿子。“每亩租金700斤稻子,比自己种划算。”说到流转,村民们都极为赞同。

确权登记颁证是规模经营基础,小岗村在这项改革试点上走在安徽省前列。2015年7月,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证书在小岗颁发。“证书把我家4块承包地的位置、面积、四至都写清楚了,以后流转出去不怕找不到边界。”村民周党之兴奋地说。

以土地的“合”为基础,小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流转土地1640亩,参与社员630人,下设8个合作社,开展甜叶菊、黑豆、葡萄种植及养殖。

改造后的农田由村里统一经营,成为吸引企业投资农业的平台。如今,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的小岗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正紧张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集聚区。

与全省一样,小岗在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上不断探索。经过整治的4300亩高标准农田由村里统一经营,分别与方邱湖农场及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合作。

哪种形式能更大程度激发土地活力,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就用哪种形式。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全面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小岗村将努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村强民富

“小岗面业欢迎你”。离小岗村约3公里的道路边,一个高耸的广告牌吸引着来往过客的目光。这个被小岗人称为“高炮”的户外广告牌属于小岗村,年租金收入15万元。

小岗村的关注度高,村里成立广告公司,主要业务就是经营小岗品牌。像这样的各类广告牌,小岗有近百个,仅此一项去年就收入110万元。

2014年,一度被质疑“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的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65万元,增长31%,远超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亦是焦点所在。深化改革让产权“活”起来,农民才能富起来,小岗村的探索大步向前。2012年创建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对村里的“三资”进行管理运营。依靠这个平台,三年多来小岗村组织实施55个重点项目建设,为8100平方米房产及231亩土地办理产权证。通过承包、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挖掘资产资源潜力。

以公司为平台,小岗村组建“小岗村文化传媒演艺有限公司”,2014年实现业务收入260万元;成立“安徽小岗村物美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与7家滁州农业企业结成联盟,把“滁字号”农产品打进北京物美超市;将小岗冠名权作股份与凤阳酿酒公司合作,进行小岗品牌系列白酒开发销售……善经营,让曾经有名无实的小岗品牌提高了含金量。

改革理顺经营机制,壮大集体经济,以现代农业、培训业、观光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小岗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让小岗村有了发展普惠式民生工程的底气,村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农作物保险都由集体经济来买单。小岗村民享受大病追加救助,小岗学生乘坐校车免费,考上大学给予奖励。

集体经济发展了,小岗人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或者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收入也由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创业收入。2014年小岗村村民人均收入超1.4万元,增长近20%。

村民高度自治,“红手印”仍可决定未来

改革一直是小岗的主旋律。今天,这里的改革已从围绕土地进行的生产关系调整,逐步深入乡村的深层机理,探索新的治理机制。

小岗村石马新村,村民李传之的新居和别人家的不太一样——面积一样大,却比其他村民的少一间。“女儿、女婿都在深圳,平时家里人少,盖房子的时候我就要求客厅大一些,少要一间房。”李传之说。

既体现新村建设的规划,又满足像李传之这样的个性化需要,为此,小岗村在村庄合并新村建设中,创新管理方式,成立了小岗核心区、石马新区村民理事会和石马新区、严岗新区村民自建房理事会。

房子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找谁建,由理事会征求村民意见。在村“两委”的指导下,理事会发挥主体作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村“两委”则把重心放在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上,抓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涉及老百姓重大利益的问题,由群众自己说了算。今天,小岗村民“按”下的红手印,依然可以决定小岗村的未来。

深化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才能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建设和谐幸福的新家园。小岗村将全村分为四个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初步构建起村“两委”领导下,以片为主、包点负责的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体系。村“两委”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遵循“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帮助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原则,放权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村“两委”接待群众和一站式服务机制,仅2014年接待群众来人来访315件。建立大调解机制,2014年各项调解累计达400多人次。 (本报记者李倩整理)

新闻推荐

人社部全面启动实施大病保险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徐博赵宇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25日在人社部召开的视频会上说,各级人社部门要确保年内完成全面实施大病保险的任务。他说,2012年开展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