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灰色地带”滋生未成年人欺凌
□师洁
这些天,各地发生多起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事件。类似“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的新闻,无不挑战着关注青少年成长者的心理底线。仅今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就多达40余起。其中,有的事件带着浓厚的暴力色彩,有的则以精神侮辱为主,方式之多样让很多成年人都大呼惊悚。
尽管这些未成年人的欺凌事件,通常被冠之以“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但实际上它们很多都发生在校园以外的地方。这时,未成年人处于学校保护与家庭保护之间的真空地带,这才是值得未成年人保护者重视的。
长期缺乏家长陪伴的孩子,如果身边也都是处境类似的同龄人,他们会不觉得缺少家长是多么大的缺失。相反,他们能利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真空地带,创造自己的规则。一旦矛盾与纠纷出现,法律意识淡漠、道德约束力弱的他们,就习惯于以欺凌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他们成长的环境没能改变,欺凌事件就始终有滋生、隐藏和爆发的土壤。
对实施欺凌的孩子,有观点提出要加强对违法未成年人的惩戒力度,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提高惩戒力度并不等同于遏制违法犯罪,尤其对可塑性强的未成年人而言。纠正不合理的成长环境,才是扭转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出现的根本办法。
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也都侧重于对发生错误后的弥补,却疏于对不良环境的防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法律不该止步于亡羊补牢,而要考虑建立更坚固的藩篱,避免儿童处于某种松散的、混沌的成长状态。
新闻推荐
浙江农林大学正在陆续寄出2015年新生录取通知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今年该校的录取通知书以毛竹为原材料、用拥有8项国家专利的刨切微薄竹技术制作并印刷而成。该录取通知书一经展示便走红网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