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韵悠悠西山寺
西山寺大雄宝殿。
西山寺前与众不同的立狮。
西山寺正殿后面的墙砖上,大都烧制有“万寿宫”字样。
释能龄在藏经阁诵经。
西山寺前的舍利宝塔。
□华蓥记者站 杨天军 文/图
西山寺又名江西庙,俗称红庙子。据考证,西山寺始建于己酉年,即清雍正七年(1729),地处华蓥市永兴镇西侧,与褒先寺隔街相望。
据记载,西山寺由官至台湾府尹的姜氏牵头,联合姜、饶、傅、黄四族的江西移民,集资兴建而成,立为四族家庙。庙内塑有其祖宗像,世称“江西庙”。庙的四周墙垣为赭红色,民间俗称“红庙子”。因系家祭场所,故庙宇萧然,香火不旺。后来由于战乱屡遭破坏,民国初年,乡民捐资恢复重建为现存的寺庙格局。1949年12月永兴乡解放后,西山寺收归公有,曾先后作过仓库和乡政府驻地,有幸得以保存。“文革”时期,西山寺的木刻和石雕遭到毁坏。2001年归还宗教团体后,恢复为西山寺,经华蓥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西山寺现有房屋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西山寺常住僧人3人、常住居士5人。在修复寺庙时发现原庙门有一石刻横匾,上书“西山仰止”四个大字,题写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遂根据该寺庙位置和横匾题义定名为“西山寺”。西山寺恢复后,得到众多信众的捐赠,寺内多数佛像为彩塑,所有木刻和石刻均得以修复,殿堂古朴,寺庙整洁,环境宁静,气氛肃穆,每年庙会期间,信众香客络绎不绝,影响甚广。
据西山寺僧人释能见、释能龄(庙里还有一僧人释能铬,现在五台山受戒)介绍,西山寺恢复后,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前殿里供奉有韦驮菩萨、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哼哈二将、伽蓝菩萨;大门左侧建有舍利宝塔;正殿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士菩萨、地藏菩萨、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送子观音,正殿中两边供奉有十八罗汉。正殿前的左右两边存有两百余年的大钟和大鼓(法鼓)。
西山寺管委会主任李际敬(75岁)介绍,这座寺庙是川东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佛教寺庙。特别是西山寺建有“藏经阁”,内藏有近百卷经书。更为奇特的是,寺庙正殿后面的围墙(长25米,高3.9米)上,砌墙体的砖大都烧制有“万寿宫”字样,许多学者考证多年未得其果。管委会与永兴镇、华蓥市宗教局的相关人员经过反复考证,确认这些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万寿宫运过来的。永兴场万寿宫,建成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宫址在永兴场兴隆街右侧(永兴粮站处),正殿供奉清宣宗的万寿牌,多为官僚豪绅所敬拜。万寿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作为永兴乡公所驻地,当时将其围墙拆除了,而西山寺修围墙又需要材料,于是人们就把这些烧制有“万寿宫”字样的砖运到了西山寺。
华蓥市宗教局工作人员许季告诉记者,在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河中,在华蓥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华蓥山文化与外界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华蓥山佛教文化,汉代时传入,成规模在中唐时期。唐至德元年(756),华蓥山民在此建“高登古刹”寺庙;唐至德二年(757),乡民襄金建成“瑞峰禅寺”,后更名为光明寺。从此,佛教文化与华蓥山区的孝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华蓥山佛教文化。西山寺的佛教文化受华蓥山佛教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特色。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天津7月21日电(记者周润健)“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7月23日,带来滚滚热浪的大暑节气正式登场。专家提示说,此时节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公众要注意避暑,但切毋贪凉。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