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急功近利之手不应染指地名

广安日报 2015-06-14 05:02 大字

□邓也

“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认不出家乡”。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记得住乡愁”。据悉,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这实在令人惋惜。

每个地名都记录着地方的历史、民族的融合、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既是国家的重要历史遗产,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地名的确立或更替,都非常严肃慎重。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目的频频改名。

长期以来,我国对地名的确立和更改缺乏系统、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和规范,导致地名更改门槛很低。只要有契机、有利益,五花八门的更名便浮出水面。有的以开发旅游为名,有的打着“行政区域规划变更”的旗号,还有的为讨吉利“祈福避邪”。

地名更改多因利益驱动,但改名与经济提升并没有直接联系,而衡量一个地方价值,绝不只是经济数字。安徽徽州改名黄山多年来,经济发展成效并没有特别突出,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的徽州文化反而为之弱化。因为茅台、普洱红极一时,贵州仁怀改茅台,云南思茅改普洱,可花无百日红,如果地方特产一变,地名岂非要再变?有些尴尬是出于历史原因,有些尴尬则因权力使用未被有效约束,仅将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此种种,过去的已然没办法,今后最好当免则免。

地名是给人记的、让人想的、供人念的,若不顺口、不好记,或者刻意而为之,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寿命就很难长久。王莽建新朝后,曾经把全国一大半地名给改掉,有的甚至一年改了八九次,以至于他本人看地方的汇报材料,不知道这材料是哪个地方上报的。朝廷下发各地的文件,要附上“原名某某、今用名某某”之类注释。不难看出,无缘无故的改名,实在是利少弊多。难怪有网友戏称:三国名将如今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包头(九原)的吕布,我是驻马店(汝南)的袁绍,我是石家庄(常山)的赵云,我是保定(幽州)的张飞……”网友话丑理端,切实反映出大家对一些地方“任性”改名的厌倦。

一个地名再普通,也是一个地方约定俗成的社会符号。地名的使用,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轻易更名,必将带来辨别的混乱,徒增麻烦。改名涉及一个地方一系列的重大公共利益,如果实在要改,合法的程序、透明的操作、民主的决策都不可或缺。部分官员小范围内的“拍脑袋”或者某些专家的“闭门造名”,都是不可取的。更改地名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必须谨慎又谨慎。因为每一个这样的决定,都是在改变历史。

“任性”的地名更改反映了一些人的浮躁之风。急功近利,是地名朝令夕改的直接原因,但根本是对历史、文化、百姓缺乏足够尊重和敬畏。有的东西是可以改的,有的东西却是决不能随意触碰的。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改掉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亲切称呼,更丢失了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新闻推荐

当端午节“撞上”父亲节 我们如何尽孝道?

□本报记者卢琴6月20日至22日是端午小长假,而21日又恰逢父亲节,这是端午假期7年来首次与父亲节“相遇”的一年。当端午假期“撞上”父亲节,我们如何尽孝道?端午游主打“孝心牌”随着端午小长假的来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