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入冬 跨国车企降价自救难
夏日的高温已经开始席卷中国,但车市却正好相反。一转眼一年将半,但能顺利完成上半年既定销售目标的车企却少之又少。官方降价、缩减产能、调低目标,面对中国车市的微增长新常态,汽车厂商从4月就开始的救市政策,似乎并不能赶走车市的“寒冬”。
跨国车企官降蔓延
5月伊始,通用中国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通用4月在华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7%。随后,其正式宣布对别克、雪佛兰、 凯迪拉克三大品牌旗下11个主力产品系列共计40款车型的全国市场零售指导价进行全面调整。这距离上海大众推倒第一块跨国车企降价的多米诺骨牌已有一月之久。一个月中,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东风标致纷纷通过免购置税、折扣以及免息贷款等形式跟进价格调整。
在业内专家眼中,跨国车企们一旦下调整车价格,就意味着一种永久性的商业选择,并且这种选择绝少可逆。
非同寻常的价格调整背后的动因,在于跨国汽车制造商们对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重新认知。今年1-4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等车企销量较之去年同期,均出现下滑。
但与此同时,跨国汽车制造商的产能扩张尚未停歇。在低迷的市场需求与过剩的产能供给之外,跨国汽车制造商们还要面对羽翼日渐丰满的自主品牌。今年1-4月乘用车品牌销量排名前10位中,SUV 车型除途观、翼虎来自于跨国车企,其余8席均为自主品牌。而在一年以前,销量前10位中的自主品牌还只有哈弗等4款车。
可以肯定的是,自主品牌SUV车型甚至已对合资品牌轿车车型产生较大冲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轿车车型销量同比下降9.17%,SUV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7.84%。正因如此,此次跨国车企的价格调整也多针对轿车车型。
对此,惯于保持高市占率以及高利润率的跨国汽车制造商们别无选择。
消费者不买单
但是,即使是大面积的官方降价,消费者是否买单呢?答案是否定的。目前汽车的消费活跃度依然不高,很多消费者表示,官方降价的幅度与之前的经销商优惠幅度差别不大,因此,还要再观望一段时间。
终端消费者的态度决定了最终市场的销量。部分汽车厂家不得不临时减产,调低销售目标。
5月25日,福特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礼祥承认,福特的确采取了减少产能的做法,以减轻经销商的压力。2015年4月,福特在中国市场的批发销量为96889辆,同比微增0.1%,创下今年以来福特在华最低增长速度。
而4月中旬,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宣布调低2015年二季度批售目标。而刚刚实现国产就遇到车市寒流的捷豹路虎,也开始调整4到6月的销售目标和二季度经销商的商务政策,改善经销商的现金流,而全年销售目标的调整已经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自主品牌逆势增长
在合资和豪华品牌遭遇寒流的时候,自主品牌却凭借SUV和MPV的布局,实现了多品牌的大幅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8.64万辆,同比增长14.3%,市场份额较上年同期提升3.81%。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连续第四个月实现市场份额超过去年同期。今年1至4月份的销量统计中,第一阵营的长安、东风、吉利、长城、奇瑞5大自主品牌的平均增长值达到了42%。
产能过剩预警车市
实际上,车市竞争惨烈,经销商生存艰难,都与产能过剩息息相关。有关信息显示:今年我国汽车产能将达到近4000万辆,在需求出现较大放缓的状态下,或将有千万辆的产能闲置,汽车市场出现了较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产能释放过剩与市场需求不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6月2日,在新疆哈密巴里坤草原,羊群在雪中松林下觅食。当日,新疆哈密北部巴里坤草原出现降雪,皑皑白雪覆盖了翠绿的草原和松林,营造出一幅冬夏交错的奇特景象。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