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开放的机关食堂能走多远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潍坊晚报 2015-03-03 00:00 大字

月日中午时分,江苏省泗阳县政府食堂准时开饭,来自该县史集街道的王维奇、陈业瑞、刘传航等3名农民工各自端着盘子,跟县里的机关干部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与干部们坐在一起用餐。这个机关食堂价格实惠,午餐9元就能吃饱吃好,而且对社会无门槛开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农民工和居民。

(月日《现代快报》)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有人对此大加赞赏——这是亲民之举,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而敢于对外公开的勇气和魄力,本身也值得鼓励;当然,也不乏有人质疑——如果机关食堂的饭菜价格低于了外面的市场价,会不会变为财政补贴“大锅饭”,用全体纳税人贡献的财政资金来满足部分用餐者?还有人顾虑,非市场化运作的机关食堂,参与到市场化经营中,会不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点赞也好,质疑也罢,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关照,网友这些观点也都是合理的。但如果把争议置于政府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背景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在这件事上达成共识——政府部门这份开放态度本身,在目前的政务服务改革中,远比一顿饭来得更实惠、更令人暖心。

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部门食堂对外开放,早已谈不上“服务创新”,因为类似做法已有先例,在一些单位和地方,食堂已经外包并自主营业,对外开放业已成常态。相比之下,泗阳县政府食堂对外开放之所以引发关注,更因为其承载着强烈的民意期待、公共诉求。如何让亲民之举常态化,并成为转变工作作风的窗口,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毕竟,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权利意识愈发高涨的当下,民众对物质的饥渴已转向为对信息公开、透明的渴望。机关食堂的大门常打开,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公权机关的“祛魅”,机关单位不再是老百姓口中的“衙门”,可以让人从容进出;领导干部也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当官的”,而是就在身旁就餐的“饭友”。可以说,这是最实在的贴近群众,也是最接地气的转变作风。

希望此举能为当地政府坚持下去,并从中汲取为民、务实、清廉的真义,以小博大,带动政务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从坏的方面想,如果机关单位普遍存在的“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积弊作风迟迟未见扭转,“办事犹如登天”的问题长期不得改变,则机关食堂即便再开放、再透明,也无法满足老百姓的真正诉求,反而会落下公众对其“作秀”“捞外快”甚至“不务正业”的猜疑。

机关食堂对外开放,看似小事一桩,背后的东西却意味深远,从中可以窥探出政府理念转变、职能边界及公共治理等严肃话题,或许可以成为讨论政府资源和公共资源关系的起点。从这个角度说,但愿这次“机关食堂对外开放”能走得更远而免于草草收场,但愿类似事件能早日失去新闻性、话题性,只有这些前提条件达标了,舆论才会聚焦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讨论。

新闻推荐

后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形成省市县乡四级体系,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

据新华社北京月日电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我国将在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相关新闻